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当广外学生仅仅剩下外语特色时……

文字:本网评论员 周伟良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01 点击数: 分享至: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出现,凭着广外毕业生外语的优势,就业问题应当不至于像如今这般令人忧虑。外人说起广外,很自然地想到外语和外贸。而伴随着全球经济寒冬的到来,向来走俏的外语外贸类毕业生也渐渐担忧起来。在梦想飞扬的10个热帖上,有6个都是有关招聘的话题。更有人发帖称,某些单位指名道姓不要广外的毕业生。虽然事实尚未水落石出,不过无风不起浪,外资企业的裁员风暴和广东外贸出口的衰退让拥有“外语”优势的广外毕业生求职的底气也大打折扣。

  有人说,金融危机给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严峻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这句话很对,并且,这句话对于外语外贸类专业学生更是无情的打击。有人称,全球经济危机同样是广外毕业生的危机。然而究其根源,其实危机并不在外部的经济环境。所谓“祸起萧墙”,当然这个比喻在这里并不合适,但是却说明一个本质的问题:内因才是引起事物变化的最根本因素。

  中国正在高速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地方多得是。因此,大学生过剩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现在的招聘会都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用人单位抱怨没有人才。究竟是用人单位要求太高还是毕业生能力太低呢?或许我们不应该怪用人单位,因为毕竟用人单位招聘要花费时间成本和劳力财力资源,他们的要求高点也是正常的。这么说来,就业问题便只是毕业生的问题了。

  曾经有一种流传了很久的说法:广外的毕业生上手快,但是后劲不足。在广外,社团活动缤纷多彩,只要肯花费一定的功夫和精力,必定会忙个热火朝天,在这样的摸爬滚打之中,广外的学生练就了一定的实操能力。这或许是一个能搪塞“上手快”的原因。后劲不足大概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因为时间都花费在口沫横飞的大小会议、规定动作的活动执行等简单脑力和体力劳动之中,自然也没有了静心读书的时间了。即使不热衷于社团活动,小语种学生往往要在短短的四年掌握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也没有功夫吃“文化粮食”了。较之中大学生,广外学生似乎显得有些“文化贫血”。

    许多广外学生会通过4+0、辅修等途径学习广外的强势外语外贸类专业。急于将理论知识套现的心态,可谓是广外学生的普遍心态,如此功利和激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劲又从何谈起?笔者并不反对“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者,但是我们是不是需要在肚子里装多一点货,喝多点墨水,再来发扬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呢?

  归根结底,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王道。但是问题来了,怎么提高能力,这又是一种什么能力呢?其实这些问题也无非是老生常谈的多读书云云。应该说,在大学合并狂潮后,高校渐渐同质化,而广外却依然坚持外语的特色教学,做到这点实属不易。但是请注意,校方一再强调外语特色并不是说外语最重要,外语特色仅仅是特色,如果仅有特色,连最基本的基础学科都放弃了,再有特色又何如?

(本评论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