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校运。在这一两天内,赛场上再度热闹起来。在跑道旁安营扎寨的各班同学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广播员通过声音穿透空气为运动员造势加油,大学生运动员青春的张扬和喷张在校运会的赛场上挥洒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看似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校运会,其实背后也隐藏着寥落的凄凉。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这两天校园会寥落许多。学生宿舍都是人去楼空,往日人来人往的校园增添了几分秋日的寂寥。都干嘛去了呢?回家呗!
为什么学生会选择回家呢?拿这次的校运会来说,连着周末,一共有三天假期,加上周四下午的半天假期,比一个小黄金周还要多半天。拥有这样美妙的假期,大多学生都会选择回家或出游,导致了校园的“空巢效应”。
事实上,校运会本身是为了通过赛事使学生收获了进取和拼搏的精神,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然而,如今的校运会却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小黄金周,回家的、出游的、充电学习的,应有尽有,却极少学生投身到校运会应有的体育活动中去。
当然,校运会的选手都是院运会的冠亚季军,较高的门槛准入让不少想参与的学生只能自叹技不如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校运会作为全校性活动的广泛参与。然而,部分获得校运会资格的学生也选择弃权离赛,这样的选择让人深思不已。
以笔者之见,校运会并不是为了检阅竞技水平、彰显运动成绩,而是旨在更好地刺激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最终提高全体大学生身体素质。校运会不应成为纯粹的竞技盛会,因为高校的运动会不承担输送体育顶尖人才的责任。体育人才自有体委养着,体校供着,高校的校运会应当以全体的学生总体身体素质为基点,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进去,而不是仅仅为了比拼出几个拿奖牌的体育尖子。
如果大学的校运会还是仅仅盯着几个拿奖牌的明星运动员,高校的校运会也仅仅是少数人的个人魅力释放的体育盛宴,而不是属于全体学生的体育狂欢节。失去学生的参与和关注,校运会也会渐渐地失去应有的魅力。
此外,校运会不应仅仅限于田径项目,而应当扩大体育项目的范畴,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武术表演等项目纳入校运会比赛项目。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项目,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乒乓球、羽毛球这些项目可以吸引广外众多的女生参加,同时可以实行男女混双,鼓励大学生发展健康的男女关系。至于跆拳道、武术表演等观赏性的项目能吸引较多眼球关注,让校运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在奖项设置上,除了金银铜牌外,还设立优秀奖、进步奖、积极参与奖,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得到奖励,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参与的学生皆大欢喜。
有了以上的措施和少许的鼓励,大学生参与校运会的积极性将会有跨越性的提升。毕竟,校运会是全体学生的集体体育盛会,他们在校运会这个舞台不但可以展现自己,更重要的是,这给予了大部分学生享受体育的心情。除去了加分的功利,除去了竞技的压力,把学生的参与放在首位,校运会不但会提升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更会刺激全体学生投身体育运动,增强未来社会栋梁的身体,践行“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