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思政课,叫我如何爱上你?

文字:毅游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02 点击数: 分享至:

 

  在我们的大学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邓三个代表思想理论》是我们的必修课程,而且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学分。虽然政府希望通过这些课程教导大学生用道德来约束自我,让大学生不要忘了历史,不要忘本,拥护党的政策方针,坚持正确的思想,做一个有益于现代化建设的公民。但这些课程似乎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欢喜。

  据统计调查:如果老师上课不考勤,这些课程的缺席率达20%以上。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反映冷淡呢?首先,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上课乏味,课堂气氛不活跃,让人听得昏昏欲睡。其次,同学们对这些课程持反感的态度,认为这类课程对其指导有限,对其以后的发展无多大益处,花费功力在这些课程等于浪费时间精力。最重要的是,这些课程从初中就开始陪伴我们走过无数次的考场,而且课程内容几乎一样,这就不能不让人乏味,不能不令人反感。

  思政课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步入大学殿堂的我们学得还不够吗?可能有些人认为学习几年的思政课力度不够,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抗战爆发的时间。我想:作为一个真正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作为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作为一个真正含有中国血统的人来说,这些都算是常识,而不是刻意去学这些内容。如果至今仍有很多人不记得这个重要的日期,那么这算不算是教育的失败。再者,即使我们对这些知识学得不够深入,也得更改内容,变通方式,至少不会让我们有抵触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不认真思考此事,只是要求学生必修这类课程,而不是推本溯源,查找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症下药。那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和我们的悲哀。

  大学,是一个崇尚自由发展的时期,这些课程却禁锢学生的思想,给我们灌充陈旧的知识。如果国家真的希望培养出“四有新人”,就应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思想,对历史事件和思想概论提出不同的见解,看法。围绕着事实和真理,各抒己见,用辨证的思想看问题,调动课堂气氛。大学语文早就排除在我们的课程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专业课和英语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庄子的睿智,老子的道家精妙辟论,《菜谭根》的修身俭性。这些经典之作却不能重登大学的殿堂,给予我们浮躁的内心片刻的安宁。国学精粹逐渐被抛弃,非得要现代化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媒体总是说国人的创新精神欠缺,不能问鼎诺贝尔奖,属不知我们总是被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思想没有得到解放,我们的行动也会有所约束。

  思政课,一个严肃的话题,但在大学却不讨人喜欢的课程,是否应该考虑其内容的变更及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如果学生对此类课程有抵触的情绪,又怎能学好这些课程?思政课不被大学生所接受,有怎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如果一味地接受,没有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又怎么能推动其思想的发展,又怎么能深刻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希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真实情况给予重视,让更多的学生重拾对思政课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