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郎咸平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在于大学生本身,而在于我国产业结构。因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只处于低级的制造环节,而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等高利润的环节却被外国把持。他得出结论:如今的中国根本不需要大学生,只是需要低级的工人。因为产业的原因,大学生就滞销了。这样的论断,让人耳目一新之外,在就业严峻的今天还非常有市场。
先看看看郎咸平的产业链理论。郎咸平认为,制造业不是一个点,而一条链。以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就创造了9美元的差价。这些差价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叫6+1的产业链,美国掌控6,中国掌控1。他指出,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的环节,而中国掌控的1环节实际上并不需要大学生,只需要初级工人便可完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郎咸平的解释给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虽然饱受诟病的大学扩招政策还不能马上成为历史的灰尘,远离是非的风口浪尖,但至少扩招政策不再是一个大大的靶标。舆论有了新的靶标,朝大学开火的机会要分散得多了。高校对实际惨淡的就业情况也可以自我安慰:不是我们的课程设置太过落后,不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力太差,而是中国现今社会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大学生就更加高兴了!一直以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是自己能力欠缺,听了郎咸平教授的高论,猛然发现原来这是国家的错,不是他们自身太过糟糕。于是,大学生都买郎教授的帐。
“错不在家长,不在学生,在中国产业链定位的错误。”说得多么的漂亮,一句话便把责任推到了产业链定位错误这个不广为人知的理论上去。这个理论是郎咸平教授首创的,或许是为了推广这个新理论,郎咸平教授把时下最为让人关注的焦点话题融合到这个理论的解释之中。实际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推到产业链定位的错误,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炒作而已。郎咸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而这个理论在现今就业严峻的年代很好地迎合了高校、迎合了大学生。因此这个理论大受欢迎。其实说到底,郎咸平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呐喊。
诚然,郎咸平是一个精明的营销专家,他打着关注大学生就业的旗号去兜售自己的学术理论。在现在这个乱糟糟的舆论环境中,发出自己独特的论调。当然,这些都不能直接为他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却能源源不断地接受媒体的邀请鼓吹他的学术理论,从而攫取他的利益蛋糕。
相关链接:【郎咸平说】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