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期看到一组数据:到目前为止,2008年的慈善捐赠数额为一千亿人民币,其中“5·12”地震所筹募善款达到735亿人民币,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多捐款的一年。但这就是我国慈善募款的极限了吗?且看下一则信息,据有关调查,我国9成以上的普通公民有回报社会的意愿。如果这九成普通公民都捐款了,慈善款项的数额绝不是这个数目。那究竟是什么让普通民众对慈善事业望而却步?
影响普通民众捐款的一个因素是捐款的不便。就以我校南校区而言,在校园内并没有固定的捐款箱,即使学生想捐款也不方便,而这种不方便则会使有意捐款的人因缺乏渠道而打消念头。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的慈善事业缺乏透明度,捐赠者对款项是否用到实处不清楚,或者说捐赠者看不到其捐赠的效果。就在四川地震款项的实际应用中,我们不时还能通过媒体了解到一些救灾物资被用于别处,我们不禁会问,在国务院强调会监管资金流向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这些“发灾难财”的情况,那平时的情况不是更糟糕吗? 捐赠者的款项没有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对捐赠者而言无疑会打击其捐赠的热情。
在我国现有的捐赠体制下,捐赠者将款项送到慈善机构就意味着捐赠行为的结束,至于款项最后是用于何处则是无从得知。这就很容易让捐赠者猜疑款项是否用到实处,是否会落入到某些人的口袋中。而在我国官员贪腐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这种种猜测都可能成真。正是由于这种因缺乏透明度的体制所造成的不信任使捐赠者望而却步。
笔者认为我国慈善机构不妨参考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的做法。在竞选中,奥巴马开创了网络募款的先河,金额无论大小也可通过网络捐赠。支持者捐了钱不代表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支持者会收到一封感谢信并在信中有说明其资金的去向,捐赠者也可通过网络查询到自己的钱用到了何处。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捐赠者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捐赠,也让捐赠者了解自己款项的“下落”。虽然慈善机构的运营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是笔者认为得到的效果会让这些成本微不足道。
我国慈善事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一个透明度高的体制是十分必需的。只有让捐赠者知道自己的善心确实能对别人提供帮助,甚至对别人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才能调动起整个社会对于慈善的热情。所谓“聚沙成塔”,慈善事业的发展是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