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足协换帅,民意胜算几何?

文字:本网评论员 周伟良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09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段时间,关于谢亚龙去留足协的消息引起了媒体的追捧和民众的关注。奥运期间,谢亚龙在赛场上被叫“下课”;前些日子,坊间疯传体育总局有意让谢亚龙出任足协副主席的消息,网络上又高呼“谢亚龙别留”。有人提出,民众的意见应该被纳入官员的任命考核之中,认为这是民主的彰显,是顺应民意的体现。

  民众交钱纳税,供养着官员一家老小的生活花销。民众的意见被纳入官员的任命考核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在干部的任命中,从某单位的处长到国家总理的选拔,哪一个的任命没有民意的支持呢?干部在正式任免之前,都会有公示阶段,这期间民众如有意见,理论上可以把意见反应到上级任命组织去。在提名的时候,也有民众投赞成或反对票。应该说,现今的干部考核在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当的民主作为基础。然而,为什么还有人提出在官员的任命考核之中应顺应民意的说法呢?从提名到通过表决,个中不是完全渗透着民主的基因公正的程序吗?

  这就要看看官员任命考核之中的“民众”是什么民众了。虽然笼统地说,老百姓都是民众。老百姓可以在官员的任命之中投赞成和反对票,可是并非所有的老百姓都有投票的机会和反映情况的渠道。官员任命考核的最终决定权理论上是属于民众的权利,但是民众太多了,所以民众选出来的政府,具体是由政府的职能部门便替民众解除了众口难调的麻烦。然而,官员的任命还需要民意的支持。这时候,部分官员便会变身为“民众”,行使民众对干部任免的影响作用,为干部的任免打下民意的基础。这样,干部的任免便毫无破绽地经过了民意的考验。

  由候选人到最后敲定,官员任免一路走的都是正儿八经的民主程序。至少这在表面上是如此这般。可是,这里面却遮蔽了真正民意的表达。剥去民主的画皮,真实的情况却与现实存在巨大落差。官员的选拔实际上被上级任免官员的个人意志凌驾着。且不说官官相护的官僚体制根深蒂固,即使去除这方面的因素考量,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员更愿意提拔与自己“趣味相投”的官员。因为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多与其亲自打交道的是任免官员们,不是处于江湖之远的老百姓。试问,如果你是任免的官员,你是不是会提拔一个与自己和谐共处的官员呢?

  虽然如今体育总局已经否认谢亚龙留任的消息是假新闻。但是,谢亚龙的任命还会再作安排。也许球迷觉得把谢亚龙赶出足协便大快人心了,觉得这是民意的胜利。其实,这不过是官方所营造出来的自欺欺人的论调。别忘了,这位国足“最牛钉子户”还将在官场上另有任用。谢亚龙不能留任足协,倒霉在其供职于中国不完全的官僚体制,如果他是完全官僚体制的官员,那么民众的呼声再大,那又何如撼动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