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就业寒冬”更要相信未来

文字:本网评论员 周伟良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10 点击数: 分享至: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出现,大学生就业就已经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今,金融危机弥漫全球,大学生就业在金融危机这个经济大环境之下又被舆论放大再放大。“就业寒冬”的说法甚嚣尘上,大学生自降身价的新闻不断。甚至,大学生与民工抢饭碗的小道消息也出现在报纸版面。金融本科生叫价1500元!甚至连中大这样的名校毕业生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只敢要价2000!这样的消息确实让寒窗苦读考上重大大学的我们心寒彻骨。然而,就业寒冬究竟有多寒?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无法清晰地知道真实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媒体所营造的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3600职位1.8万人次进场 研究生没人要》、《广州研究生抢当“居委会大妈”》……其实,这些仅仅是个别案例,根本不适用于全体毕业生人群。笔者曾经为某报写过一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求职状况。根据报社的指示,他们定好了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求职惨况的基调。但是笔者经过亲身采访,了解到毕业生远远没有媒体渲染地那般人心惶惶。可是报道出来后,报纸的编辑记者把好消息全部过滤,通篇是“哀鸿遍野”的求职恐慌。

  耸人听闻的消息、言过其实的报道,让本已在现今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备感恐慌。当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遭遇被媒体作为特例报道,就会在重复的浏览和关注中被无限放大,牵涉其中的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会开始集体忧虑。即将毕业的09届大学生,本已要面对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庞大竞争压力,金融危机的到来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然而媒体还要用夸张的个例“恐吓”毕业生脆弱的神经,加重他们求职的心理负担。

  面对流言蜚语,没有话语权的毕业生也只能忍气吞声,但是不代表他们必定像玩偶一样任媒体牵着鼻子走。在这个世道“唉声叹气”的特殊时期,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发挥独立思考判别的能力,拨开云雾去见青天,认清招聘市场的真面目。

  不可否认,金融危机确实给金融、外贸、银行等行业造成较大冲击,给本已就业形势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外贸衰退了,金融萧条了,银行裁员了,受打击的行业也不过是部分而已。外贸没有岗位,咱总可换换别的行业吧。大学教育不仅仅教会我们专业知识,更教会我们再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这些软件,再怎么着,还是能找到一处不错的婆家。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金融危机致使相关行业萎缩,但同时还有大部分行业依然势头强劲,准备在这个金融行业“好景不再”的时期创出一番天地。近日被媒体爆炒的某食品公司年薪十万八万招聘储备人才就是例证。另外,伴随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出台,相关行业增长的速度甚至高于非经济大萧条时期。例如,5·12灾区的重建,将会需要大批人才参与其中。此外,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依然一枝独秀,小语种的薪资更是足以让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眼红不已。因此,社会的人才需求还是存在的,大学生的面包还是会有的。

  广外人从来不缺乏自信,在这个特殊时期,更应该自信到底!外边“风声鹤唳”,君子需自强不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毕业生也要拿出美国政府振兴经济那样的信心去应对“就业寒冬”。笔者仅以食指那首著名的《相信未来》与09届毕业生共勉:“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