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圆明园鼠兔首拍卖一事引发了民众的热切关注,也引起了广外“网评天下”栏目评论员的热烈讨论,现节选两篇有关此事的评论以飨读者。
中国律师状告法佳士得背后的精神
据报道,在得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将于2009年2月份对我国圆明园流失文物进行拍卖的消息后,中国律师刘洋与其他90名中国律师自发组成了“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向佳士得拍卖行和收藏人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使事件进入法律程序。他们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华人律师和爱国人士的支持。2月24日,法国巴黎法院对圆明园鼠兔首能否被拍卖作出宣判,驳回中国圆明园兽首禁拍的请求。

尽管诉讼失败,尽管法国专家批判中国律师团在作秀,但这些因爱国而完全自发组织的律师们要求返还中国流失文物的精神和行动却让国人深为折服。刘洋表示,“虽然败诉了,但是虽败犹荣,因为在法国巴黎这个巨大的法庭里面,我们发出了中国人不屈的声音。” 任晓红律师认为,这场诉讼的意义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这个诉讼能够让中国民众知道很多文物流失在国外,应该努力保护好自己的文物;也能让法国人知道,法国有这么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并非想引起任何波澜,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在我们中间,一直有人在默默地为我国流失异乡的文物找到一条正确的回归之路——不是购买,是无偿的返还。他们用行动让世界倾听来自中国的强音——那些被掠走的珍贵文物是中国的,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曾几何时,我们不是一直羞愧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的事实吗?现如今,一代代学者的呼吁与耕耘不是正在改变这种不应存在的现象吗?刘洋等人的行动不亦有异曲同工之理?
我们已不再是那个“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的懦弱民族,可我们却似乎始终少了一种不平则鸣的气势。知雄守雌是一种处事方式,上善若水是一份难寻的高尚,但如若面对珍贵文物当众拍卖的“二次受辱”之事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守着这些方式和高尚,或仅在电视、电脑前吐几句粗话、骂几声娘,又何用之有?我们要的不是市井小民嘈杂的无用之语,我们要的是理智的据理力争和以民族大业为准则的兢兢业业。
中国的律师团告诉我们,洪亮的反抗之声终究是会产生共鸣的。(评论员:仝姗 )
别让他人利用了我们的“民族情结”
2月24日,法国巴黎法院对圆明园鼠兔首能否被拍卖作出宣判,驳回中国圆明园兽首禁拍的请求。当然,最终的判决注定无法让事件简单地告一段落,法国人的气焰膨胀,而中国人的怒气不减,势必要在文物争夺上一干到底。
在此之前,兔首、鼠首铜像的持有人皮埃尔·贝尔热曾为归还中国文物开出条件:让达赖回西藏,给予西藏人权。这一声明无疑给这场文物之争增添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民众开始牵扯起去年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遭到的扰乱,以及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见达赖的种种政治事件。中国的抗议者再一次呼吁抵制“强盗”法国的商品。
以所谓的“人权”作为前提条件,把兽首拍卖当作一种政治手段,无疑是可悲的。更为可悲的是,“人权”只是西方人惯用的挡箭牌,而最终目的也只是刺激中国人用高价买回文物,实现自身的利益。
明知道这是不可能谈成的条件,明知道这只会燃起中国民众的怒火,可佳士得却似乎是铁了心要拍卖鼠首和兔首,而我们似乎也铁了心要把十二兽首收入囊中。于是,在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愤慨中,在媒体的不断炒作中,两件文物被开出了两个亿的天价。
在这场文物争夺中,兔首和鼠首铜像“无辜”地被当成政治手段和利益工具牵扯进来。从2000年,牛首、猴首、虎首三件文物加在一起,拍卖的成交价不过3000万港币,到2007年,澳门的何鸿燊用将近7000万的港币才把一个马首拍回来捐献给了国家,再到如今的兔首和鼠首已经涨到两个亿。
也许从文物价值本身来说,鼠首、兔首、猴首……这12生肖首铜像不具有更强烈的国宝性质。然而,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谈到了国耻,谈到了爱国心,文物的卖价也被炒作得越来越高起来。
当然,说到文物价值,圆明园本身就附载了中国人的浓厚情感,而当大家把情感都装入这12生肖首铜像中的时候,它们已经升华了。但是,当我们满腔热血地扑进我们的民族热情时,似乎忽视了装载在这些文物中的其他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可以说,拍卖者喊出的高价恰恰是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情结”而不是文物本身的价值。
当巴黎法院的判决下来时,对于兽首拍卖结局的猜测更是接踵而来。若是两件文物被外国人买走了,将是糟糕的结局;而若是中国人狠下心买了,那又恰恰实现了他人的巨大利益,难以想象,若是他日“龙首”出现了,又将提高到多巨额的价钱。
因此我认为,在追索文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克制和低调,因为我们的爱国和我们的愤怒很容易被别人的利益利用。有的时候出气是简单的,但是寻找长远的出路是艰难的。(评论员:刘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