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省两会上,一份呼吁改善广东人形象提案的提出,引起了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缘由是央视春晚代表小品《北京欢迎你》中,扮演广东游客的演员滑稽形象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让广东特别是以说粤语为主的广东观众心理上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尴尬。
确切地说,不仅是本届春晚,历来春晚小品节目中出现的广东人的形象都是大同小异的,无怪乎就是一口诘屈聱牙的普通话又或是暴发户似的低素质形象。小品向来是春晚中重头戏,是由春晚所诞生的一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它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寄寓着对生活赞颂或讽刺的态度。这里想说的是,春晚既然有着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功能,那么会出现某些较为滑稽的人物形象,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前提是,小品的素材是应该取自于生活才行,而不能只是单纯使其娱乐功能最大化。那么,在当今社会中,广东人的形象还是那么样地不堪入目吗?
春晚的历史起自1983年,至今走来已有26年。诚然,改革开放初期,处于沿海的广东的确提前分得了一杯羹,致富的速度相对较快。不予置否是存在着这样一群手持大哥大、油头滑面的暴发户形象的人群。然而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使广东省成为了全国外来工最多的省份。由于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需要和普通话的推广运动的实施,广东人的普通话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全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暴发户也不是广东人的专利了。
曾几何时,春晚成为了春节的关键词之一,也成了中国人团聚团圆的温馨符号。然而,春晚不落窠臼的表演形式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旧面孔渐渐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有关春晚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废除春晚的提议。值得关注的是,据调查显示,春晚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省的收视率大大低于北方地区。这显然不是因为广东省人普通话水平低和“方言意识”重,而是本身春晚中的小品表演节目中方言的味道也过于浓重,许多北方方言口语本来南方人就听不懂,就更难以领会其中的幽默了。另一方面,因为南北两方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深受港台娱乐文化影响的广东省也难以向以北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春晚投去赞许的眼光。
有人说,春晚中仅出现的几个镜头无损于广东人的形象,不需要小题大做。然而,见微可以知著。从这几个镜头可以看出,春晚的改革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更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春晚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宣扬上显然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而对广东人形象的定型化脸谱化和对南方文化吸取的缺失,将是其亟待改进的问题之一。此外,广东省会广州市在准备“亚运会”,一直在努力地对外提高自身的影响和知名度,而如果连国人也对其了解也仍然停滞不前,未免也有点贻笑大方了。由此可见,春晚与广东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应该更加积极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