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金融危机下,虚荣学位让位生存能力?

文字:本网评论员 林燕玲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2-23 点击数: 分享至:

 

  毋庸置疑,标题所提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任凭谁都知道,空有一张饰以华丽金箔的文凭,在这海啸肆虐的时代,是无法生存的。

  但对于大学生们,最难以忍受的是,媒体和社会将学位无情地冠上虚荣二字。与此同时,调查显示,职业教育就业率远远超出高等教育。也就是这一事实,才提出了以上问题,也还是这个事实,高校学位被大众以虚荣修饰。

  今年一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苏的一所职业学校时,对学生说了这么句话——你们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较于过去老一辈常常以“希望拥有灿烂的明天、辉煌的前程”这些客套和过于乐观的话语,“学会生存”显得更为实际、深刻。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首先就得学会生存,才有底气追求更多。而恰恰在那所职业学校,就业前景仍很光明,套用该校一名学生的一番话——学校的各种试验设备,实习工厂,让我们在上岗之前就学到了社会所需的技能,无需企业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在校期间,我们既能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践教学学到实际技能,所以说我们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并不担忧。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确相当自信。对比职业学校,高校教育诟病的症候就彰显出来了。为什么高校的学位被认为是虚荣的?首先,笔者认为,当初相关部门划分职校和高校的时候,肯定充分考虑了两种群体日后就业不同的大取向,否则这样的划分是没有意义的。再者,公平地说,高校的学生较于职校的学生,在不少方面,是更为优秀的群体。那为什么就业的形势却正好相反呢?

  原因当然是复杂、多方面的。高校教育的僵硬与形式化当居其中,但我觉得有理由去分析教育以外的缘由。首先是家长和学生的盲目,一直以来,上名牌大学一直是这两者的冀望。然而,有多少学生因为渴望挤进名校,而舍弃掉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专业?学生进校后,发现一切并非如想象中美好,而这种落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适应和扭转的。再有,就是就业时候,眼高手低,盲目乐观。由于金融海啸,这种现象也许稍微得以改善,却仍存在。在节目《新闻1+1》中,白岩松说:“职校生比高校生更具有生存危机感。”这也是他们愿意从相对低的位置定位自己,在就业寒流中站稳脚跟的原因。

  金融海啸、就业寒流,毕业都是大环境、大形势,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利用个人优势突围而出。如何把学位前面的虚荣二字抹去,如何在海啸中得以求存,高校学生需做出加倍努力,家长、学校、社会也应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