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刚过,开学未至,广工两大学生两天相继跳楼轻生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此类新闻当今听来已屡见不鲜,但是依旧使人觉得触目惊心。人们也许会把过多关注点放在他们轻生的原因上,但无论是因为失恋还是因为挂科,这些都显然不足以成为导致两个花样年华放弃生命的“过不去的坎”。
人们也许最终都会归根于80后或90后的心理薄弱,如同温室里花朵经不起一点风浪和挫折。的确,他们能乘着改革开放的暖流幸福平静地成长,没有像六七十年代的前辈人那样见证了十年动乱和经历了“计划经济”的物质贫乏年代。他们上学多少不用担心没有足够的粮票去填饱肚子,也不用拿着红本子背毛主席语录,哈韩哈日是他们的爱好,歌星影星是他们的偶像,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消遣。他们厌恶千篇一律,喜欢用“非主流”和“火星文”来标榜个性。然而,我们不能像鲁迅先生在小说《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因为后代不如自己当初生下来达到九斤重而因此浩叹:“一代不如一代了!”必须看到,物质决定意识,每代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当代青少年脆弱而敏感的心理其实也正是改革开放后信仰缺失和物欲横流的副产品之一。祖国的花朵需要开放得美丽,自然也离不开土壤的质量了。
笔者想探讨的是,几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大学生要如何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的口号是治标不治本的,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课程收效到底有多大尚待调查,而常年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可能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因为心理产生问题的大学生如果会找人倾述,那么问题一般自然会迎刃而解而似乎也就不会有另外咨询专家的必要了。
从大处说,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探讨的问题,甚至是全球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人都应该共同探讨的问题,因为许多国外的校园枪杀事件甚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然而从小处说,也许学校的素质教育是更应该把心理素质的教育位于首位,放在其它譬如像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素质的前面。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事先做人》。如何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或在浩浩荡荡的求职队伍中脱颖而出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是赢得学术界最多响应的问题。
我们静心期待,更多富有人性化的措施能提出并赋予实现,而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履行条文的应付,全社会都能共同营造一个提倡“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文明氛围。千里之程,始于足下,总有一天,此类新闻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