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13日报道,在广东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建议,大学不应该过早分专业,大学前两年应该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学习专业知识。
诚然,胡军校长的话道出了现在很多大学生的“短板”:学理工的学生不懂人文,学人文的不懂科学。若真是按照胡校长的设想,经过大学头两年的基础恶补,大学生们学习了更加全面的知识,对天文地理、酸碱理论都能略知一二,既可提升理工学生的人文修养,又可加强人文学生的科学知识。再经过大三大四的专业学习,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有通用知识也有专业技能,这真是两全齐美。高校出产这样的产品,质量上乘,销路更佳。用《赤壁2》的话说:什么都略懂一点,就业会更多彩一些!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首先了解胡军校长的通识教育看法:“这两年内,文学、高数、哲学等多方面知识,大学生都应该有所涉猎。”以胡军校长的看法,通识教育并不是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和人文的知识体系,而是对文学、高数、哲学等学科的涉猎而已,那通识教育达到的是一种什么程度呢?套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说对科学和人文哲学知识“略懂”。但是,高等教育所有专业都适合“略懂”吗?
要知道,本科教育理论上是四年,实际上到了大四都脱产去找“饭碗”了。试想一下,倘若理工类大学生的前两年的时间都用来了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深究尼采的《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大三草草一年学习一年专业知识,大四就出去找工作了,那未来工作所要求的专业从何而来?
举个例子,一个搞电脑程序开发的去应聘,老板说,你开发过什么程序?学生就说,才学了一年,不太会,但我读过《诗经》,懂得托尔斯泰。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是多么滑稽而可笑呢!毋庸置疑,这位学生的人文素养确实提高了一个档次,可是这样的大学教育岂不本末倒置?又比方说,希腊语等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头两年在“死抠”线性代数、研究费马原理,那他们的希腊语还要学吗?待到毕业之时,笔者担心他们用费马原理比希腊语还要顺流!
当然,假若念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能大略知晓,那自然令老板印象深刻,但是发现他本专业的学习也是“略懂”,那老板还会请他吗?要知道,在专业技术领域,技术才是硬指标,其他的知识和才艺只是锦上添花。专业素养未能达到招聘方要求,“半桶水”的能力再多也白搭!
笔者并不反对大学生去加强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但是要把这些都上纲上线地纳入高等教育的必修范畴就显得有些许过火了。理工学生有闲情雅致去阅读《红楼梦》,这是兴趣使然。但是到了考试的份上,哪有心思去欣赏曹公“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精巧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