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黄南冰,就此前亚运会志愿者每天领取50元补贴的谣传作出了澄清,并一再强调广州志愿者是无偿服务的,绝对不会领一分钱。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在广州两会期间,也明确表示,广州不给志愿者补贴,我们志愿者要真正成为志愿者,不讲钱。
黄副部长与刘局长之所以要三番五次地把“无偿性”挂在嘴边,无非是想要为广大志愿者“正名”。志愿者,自愿也,没有人强迫,没有人动员,完全是出于自觉自愿,去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补贴的发放,无疑是会惹来大家对志愿者“动机不良”的猜忌。
但是,笔者认为志愿者,至少就大学生而言,对所谓的补贴看得很轻。就拿前年的大运会为例,我校大部分的志愿者在事前对有补贴发放,是毫不知情。然而这无阻他们踊跃报名参加的热情,无碍他们在酷暑下东奔西跑服务赛事,以及没日没夜全心全意地投入彩排。最后拿到手上的几百块钱虽然数目不小,但是其意义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明白,自己不是冲着这份钱去。
参与“三下乡”的同学更是如此,每人几十块的补贴与准备前期各项物质的开销相比,显然是入不敷出。如果志愿者看重的是钱,他们大可不必去干这明摆赔本的事情。由此种种皆可证明大学生志愿者不讲钱!
话虽如此,笔者忧心的却是掩盖在大学生志愿者对“利”的不屑下,对“名”的过分追求。因为大学生当志愿者后所获得的好处,绝非仅仅是实质性的补贴,还有各种各样的奖励机制:综合测评上少则几分多则十几二十的加分,一系列的荣誉称号,以及极具现实意义的能在个人履历上为自身综合素质增添说服力的证明。当然,也包括学校对“社会实践”学分必修的强制要求。所以,笔者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猜测,有不少大学生在争当自愿者前,是有所掂量和考虑的。
如果大学生争当志愿者的背后,真是以上述考虑作为出发点,那么志愿者精神实际上已是徒有虚名,难以持久地发光发热,造福社会。试想,当习惯了“奖励推动志愿”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他们还会心甘情愿,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真正意义的无偿服务吗?又或是说,志愿者精神最终只能在大场面、大活动上现形,而在身边的小事里隐形。
所以,笔者希望,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除了不讲金,还要不求名、不为己,只“唯心”。将志愿精神植根于心,内化为一种习惯,坐言起行,切切实实地行动于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