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祭应成为清明新风尚

文字:本网评论员 招春袖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4-07 点击数: 分享至:

 

  4月4日清明节,中国青年报报道,超过400万青少年在中国青年网的清明公祭活动专题网站上,通过网上祭英烈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怀念。笔者欣闻此讯,更认为网祭不应只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被大力提倡,使之成为清明节的一种新风尚。

  扫墓拜祭先人,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但是由此却产生了返乡祭祖大塞车、山火频发、墓地价格高涨等许多问题。如果网祭能广为人们所接受,成为清明节的一种新风尚,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网祭能有效缓解清明放假期间的交通压力。放假的日期只有短短的三天,而返乡祭祖的人却多如牛毛。并且有车一族此时都喜欢自驾车,以光耀祖宗门楣。所以,每年的清明节,高速公路大塞车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人们能够通过网络祭祀先人,既可免去舟车劳禄之苦,又能缓解交通压力。

  环保也是网祭的一大特色。每年扫墓的人们都免不了烧香点烛,甚至还焚烧大量纸祭品。这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容易引发山火。而通过网祭,轻点鼠标就可以为先人点上虚拟香烛,环保又经济,而且能防止山火事故的发生。

  今年清明节,人们普遍关注墓地价格高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人提出建“经适墓”的建议。但也有人质疑此建议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如果“经适墓”仍不能使价格下降,是否还要推出“廉租墓”?如果能换种思维,改墓葬为火葬,骨灰撒于江河大海之间,然后改扫墓为网祭,思念寄于心头网络之上。岂不是能有效解决“死不起”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质疑网祭是否会减少了我们对先人的敬意。笔者认为,敬意不一定要通过烦琐的仪式来表达。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以心不以行,以行贫家无孝子”。对先人的敬意重在心意,如果以行动论孝心,贫穷人家的花费比不上富裕门第,岂不是寒门无孝子?追思先人遗德,激发后辈行善,乃清明节之要义所在。如果后辈能把对先人的思念化作行善的动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相信这比天天扫墓拜祭更能让先人含笑九泉。

  诚然,扫墓作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应该保留下来。但是无可否认,习俗会因时而异,比如清明插柳的习俗也渐渐为人们所淡忘。旧习俗要保留,新风尚也要提倡,两者并驾齐驱,平衡发展,收互补互利之效。

  所以,清明新风尚,网祭应提倡。思念化行善,旧俗换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