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8日的《重庆晚报》消息,该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此外,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把其根源归结于“读书无用论”。我们先试分析下放弃高考情况下不同人群的心理。首先,放弃高考、放弃大学梦的学生们很大程度上应该受当今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既然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也依然难找到工作,那就何苦拼搏还去挤“高考”这一独木桥?家长们主要是看到大学教育的高投入与将来的可能收益不成比例,在他们眼中可以企盼的将来太黯淡了,孩子不参加高考就当给自己“减负”了。老师们对这种现象也不敢过多干涉,家长孩子都对读书已经没了改变命运的“奢望”,老师们也不敢确保读书就一定有好出路,能劝的就劝,其他也就无能为力了。现在的就业是硕士、博士就业都难,于是“读书无用论”赶在就业形势严峻之时,趁着全球经济危机之风,倏地蔓延开来。
其实就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读书无用论”就曾经是一个热门的公众话题。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其实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因为在那个时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收入真的就是远远低于一些企业工人的。当时,有一些考上博士研究生的硕士生,很多都宁愿直接参加工作而不去进一步深造。然而,我们看看现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学科带头人,我们的博导、硕导们,很多其实都是那个时候拒绝了各种影响,坚持读书,一心做研究的人。正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所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达到一定的程度,都不是件容易事。
读书到底是否有用呢?这恐怕得看怎么定义“有用”。如果按照现在不少浮躁的头脑光以金钱来衡量,读书也还真的不见得多有用,能进入他们“法眼”认为有用的大概也就只有那些读书后做了大官或者做了大老板的吧?这是庸俗的成功定义,也是庸俗的“有用”。一切向权、钱看,完全无视人生的尊严、正义、价值等,我们还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吗?也许读书不一定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读书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更多,成为一个更加圆满的、立得起来的“人”。我们需要的是用合法的、正当的途径追求财富,通过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来体现我们生命的意义。读书,会让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而这些都远不是我们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即便世界再混乱,也要回到一定的秩序上来。教育是保证社会秩序的一大关键。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就业是一大重要问题。从重庆数万考生放弃高考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反省更多的情况,及时处理好这些矛盾,保证社会的正常健康发展。相信,“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只是我们社会当今困难情况下的一段小插曲。但是,我们丝毫不能对之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