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书生卖包子:大学生创业的积极尝试

文字:本网评论员 林炜娜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4-08 点击数: 分享至:

 

  最近,广州市东圃小新塘社区的一个大学生包子店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这个包子店的店主一共九人,分别来自广东各高校新近毕业或者快要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就业形势不如意,所以几个大学生从一个包子铺出发,开始了创业的路程。

    书生卖包子?听起来和大学生卖猪肉一样吸引大众的眼球,但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点的转变——既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就业”,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到各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由单位安排岗位和工作。而“创业”,指的是大学生不仅是一个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的积极创造者。

  在金融风暴的席卷下,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出师不利,早早地就遭遇了一个就业寒冬。上至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异常关注经济寒冬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地谈到,政府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要让大学生有用武之地。但面对今年庞大的600多万毕业大学生,面对结构性紧缺的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若能把就业工作的重点转向鼓励、引导、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那么这个供求链条就能在某一程度上平衡一些。

    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则不到1%(广东省约为2%),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一般占总数的30%-40%。以今年为例,若600万大学生毕业生中有30%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而一个创业者又能够提供1个工作岗位的话,那么至少就可以解决180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向社会提供180万个工作岗位,这将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矛盾。

  大学生创业在个体上还具有很多优势,比如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化管理意识和理念,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像这个大学生包子店,包子店店面虽小,五脏俱全——9名大学生细致分工,从“经理”、“经理助理”、“秘书处”、“采购部”、“营销部”、“后勤部”到“生产部”, 俨然就是一个组织严密,规模完整的小型企业。难得可贵的是,这个包子店用大企业的心做小店的生意,从标准化制作包子开始,到规范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无一不实践着现代化生产经营的理念。

    万事开头难,这个大学生包子店团队也经历了团队信任危机、工艺制作瓶颈、供求失衡等一系列的困难,但经过不断的改进,现在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800元,利润在200元左右。虽然平分到每个人的头上并不多,但这是他们迈出创业之路收到的第一桶微薄之金。

  当然,大学生创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积极的创业意识、敢于拼搏的精神、敏锐的商业头脑之外,亦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良性互动。就如全国人大代表顾晓松所建议的,国家应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小型贷款;国家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教师和技术支持;政府提供系列配套政策提供优惠服务;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与训练,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结构等。

  创业具备一定的风险,一直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是书本之外更为复杂的社会,遭遇各色各样的创业挑战,对于很多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要耐得住创业激情之后现实的寂寞。

    书生卖包子,是大学生创业的积极尝试,但愿那方寸之间的包子店,能承载大学生们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成为他们迈向今后前景人生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