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和我国的经济增长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一代,“80后”无不带着“叛逆,特立独行、责任感缺失”的固定标签。当代文化学者张修林说过,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当80后教师成为教育的主流,便引发了一种担忧:“80后”的固定标签是否也会随之被传播开来。甚至有人怀疑,80后教师能否扛得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中的“80后”教师知识水平皆在研究生或以上,并逐渐成为教师中的主力军,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在某些专业,“80后”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与老教师相比,有着独特的一面。对于“80后”教师的学识已是无可厚非,备受关注的是他们的性格以及教学经验。可这在笔者看来,这种关注或者说是质疑,纯粹是杞人忧天。
一位“80后”教师向笔者坦言,自己在性格上的确是比较冲动。譬如说,在对待上级的批评时也会顶顶嘴,并且提出较为尖锐的意见,交流时语言上的冲突和在对教学方式探讨上的摩擦是难免的。这种敢作敢为的性格,正是当代教育所需要的。当代教育中的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80后教师没有逃避,而是正面面对,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按照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这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于“80后”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的缺失,早已有专家学者呼吁宽容对待。毕竟,“80后”教师刚刚完成从受教者向授教者的角色转变,他们对当下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他们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各界的检阅,众人的质疑已足以让“80后”教师小心翼翼,在对教育进行积极探索的同时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课堂上,因为年龄差距小,学生对80后教师不服甚至是挑衅的现象普遍存在。“80后”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用知识、才艺武装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面对林林总总的压力,“80后”教师有理由得到社会各界的宽容和关爱。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80后”教师成为主流,对待成长中,嬗变之中的“80后”教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给予更多的阳光,同时也要相信这将是一个当代教育中的金色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