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当全球24个时区超过80个国家共2400多个城市,接力参加“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当北京的“鸟巢”、“水立方”,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香港约1700幢大厦以及香港维多利亚港湾都关掉非必要的照明设施一小时时,广州却依旧灯火辉煌,华灯璀璨。
因为,广州不在积极响应“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的城市名单上;因为,相关人士郑重其事地宣称:广州电力全部开放使用,尚且存在销售压力,更何况要熄灯一小时。
官方表态的缺失并没有削减民间支持活动的热情。网易专题留言板上,有很多市民表示“支持活动”。早在好几天前,南校区宿舍楼的公告栏上,便已张贴了“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宣传海报;QQ群上,也出现了不少相关的转告,呼吁大家参与。
然而,28日当晚的实际情况却不免让人失望,放眼望去宿舍区“开灯要比关灯多”,电脑照常开,台灯照样亮。不管是积极响应者,还是无动于衷者,都不约而同地抛出一个问题:熄灯一小时的意义到底何在?
熄灯一小时,确实并不能节省下多少瓦的电,但是选择参与,就相当于身体力行地为支持环保投上了神圣的一票,与此同时也将环保的意识植根在自己的观念里。
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对电脑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开,电灯不分昼夜地亮,水龙头的水“滴答滴答”地响,凡此种种的浪费现象习以为常。环保意识淡薄的背后,我们除了要为之支付昂贵的水电账单外,还是在对环境进行着肆意地破坏。
破坏的后果,虽然暂时还谈不上像电影《后天》所展示的那样惊心动魄,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身边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据广东天文学会介绍,自今年一月以来,广州就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甚至还出现比往年同期高出5—6℃,十年难遇的高温。可以说,“温室效应”已是迫在眉睫。
对此,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坐视不管吗?虽说恶劣的经济形势,创历史新低的就业率,已让莘莘学子人心惶惶,“抢到饭碗”才是第一要务。然而,这绝不能够成为我们对环境保护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的合理藉口。
只有地球在环境好,人类才能生存发展。保护环境,让你我都来坐言起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