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校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这本来是值得大家参与的盛事。然而,不少同学却把它当成一个“黄金周”,早早离校,不闻不问。究其原因,有天气变冷的因素;也有对路途的考量,毕竟穿梭于两个校区之间要花费时间精力;对于非运动员、非赛会工作人员而言,所剩下的选择就是当好啦啦队员。然而,啦啦队员们对运动员又不甚熟悉,如何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呐喊呢?
运动会“遇冷”,这种现象也并不仅存于一校一地。今年的济南全运会,其开幕式堪比北京奥运会。然而,由于在此期间爆出许多争议事件,加上耗费众多。有学者便认为应该取消全运会,或者改变其比赛模式。在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有外国媒体认为广州市民对亚运反应冷淡,这也与奥运热潮退去有一定关联。
2008年8月,我国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的中国,进步的中国。一幅幅精彩画面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随着奥运热潮的退去,多元声音的浮现,人们对举办运动会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人担心奥运周期过后,众多体育场馆使用率会大幅下降,给城市造成负担。也有人担心奥运周期过后,中国经济会受陷入停滞,因为此前不少奥运会主办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此种现象。
其实,广州人并未冷落亚运会。目前,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在为亚运展开。几十万群众报名参加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曾表示,广东会“以平常心对待这个运动会”。诚如其所言,“奥运会是中国人向全世界展示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一个舞台,它有很多出于运动含义以外的期盼,但亚运会没有。” 况且,广州人素来务实求真,不会刻意追求花架子,大排场。回归平常更易为大众认可接受。
对于主办方来讲,举办大型运动会并非都是大而无当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北京奥运过后,众多体育场馆引来络绎不绝的人群进行参观,对发展城市旅游业、服务业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举办这样一场奥运会为北京积累软实力打下基础。当时周到的志愿者服务,严密的安保安排,这些组织架构,组织经验也被后来庆祝国庆六十周年举办方所采用。
再观临近广州的佛山,前几年举办了一届省运会让城市形象大为提升。论规模,相较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自然显小。然而,此次运动会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从前,佛山少有较为正规的大型体育锻炼场所。旧体育馆因为场地狭小,加上设施老化,功能未全,因此少人问津。而省运会过后,新建的两所体育馆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还举办了不少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娱生活。而为此修建的基础设施也为佛山建设新城区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举办运动会重在实效。最大的实效还在于调动大众的积极性,让大众参与运动。原来少有人了解射箭这项体育运动,自从奥运会上张娟娟夺冠后,大家对此有了更多的认识,进行体育活动时便会多了一项选择。试想一下,为什么乒乓球会成为我们的国球呢?长年的辉煌战绩给群众带来标杆效应不可低估。反观足球,为什么会缺乏适龄运动员?因为长期积弱低下的水平让人不欲观之,更别提选择它作为职业来发展了。
当然,对于工作单位组织的运动会,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还有一定难度。毕竟其规模,投入难以于大型运动会相比,其目的也旨在娱乐职工,让大家积极参与,为大家提供锻炼交流的平台。毕竟人员众多, “此有好芋,彼有好筝”,众口难调。校运会其实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的简称,因为条件所限而不能举办综合类型的运动会,所以难免在吸引力方面会有所下降。如何提升其吸引力,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值得大家思考。记得前几个星期的世界长跑日,不少同学便早早就起来,积极参与,取得了广泛的效应。
由此观之,运动会不在其大,而在其实。而且运动会的持续时间有限,可持续的是我们个人对运动的参与。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参与体育锻炼,储存革命本钱,“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