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示了参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39所中学名单。这表明,该自主招生政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措举马上引起社会各界舆论纷纷,到底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试金石,还是滋生腐败的一次完美借口?
自主招生在中国早已不是很罕见的事情了,每年各大高校都有大大小小的自主招生考试面试,也有保送生,特长生,但是前提都还是学校亲身亲历挑选精英的过程。这次北大直接下放权力到中学校长手里,由此引发会不会直接成为腐败的源头的担心?这当然也不无道理。在各种舆论风声中,何不从另一角度出发看看这事!首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首先在北大而不是中大不是广外?也许有人会说北大声誉够大,资格够硬,那么与之并进的清华大学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呢?笔者认为这和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宗旨有关。蔡先生对这个宗旨是这样表述的:“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也就是说 “兼容并包”才是北大精神最本原的东西。我们承认了它是一次改革,那么就应该有那份包容心静观其变,看看是好是坏!是改革肯定会有一个改善的过程。再者,笔者认为这还是北大别有用心的一个计划,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引领中国人民建立信任感。
应该说北大这样下放权力到各中学校长手里是对“信任”的完美诠释!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感觉到某人特别信任你的时候会做的比他期待的更好,更加努力。这就是信任带来的心理效应,与此同时也会开始更加信任别人。有个作家旅行到北美洲,在街头小店买了一个陶器把玩,但是觉得带着不方便,于是让小店主人帮他寄回家,留下了足够的邮费就走了。同行的朋友都教训他不应该这样做,说店主极有可能转手再把这东西卖给别人,双倍获利。作家也开始后悔,但是当他回到家里,发现陶器早已送到,里里外外包了好几层棉花,生怕摔坏了,里面有剩余的邮费,还附有一封信表达对作家信任的感谢。
作为这样一次大胆的改革中的主人翁,那39位校长身负的不仅仅是帮挑选出优秀的合适的学生,更是要给整个学校整个省份整个社会一个交代,他得到的是北大的信任。往大处说,他们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领头羊,整个社会都在期待着他这个“伯乐”为北大注入新的“千里马”,纵使有再大的诱惑,他也不会冒被天下指责的险吧!需要说明的是,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意味着获得推荐的学生就能直接上北大,推荐的结果是:如果被推荐的学生通过相关审核,将免于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自主招生面试。挑出来的学生到学校进行面试时,他代表的是该校长的眼光和能力,以及该省份的教学最高水平,他得到的是校长以及该学校学生的信任。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挑选出来的肯定是优秀的学生,适合北大的学生。
那么学校有了一个这样的机会以后,这个推荐资格应该是公平竞争的,在全校学生中又可以有效的进行公平公开竞争,对中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培养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当然,挑选过程要本着透明,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如果相信北大有那个胸怀去下放权力,那么何不相信它也就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那39位校长恐怕早已被信任感包围重重,在努力准备如何挑出明年的推荐生了,我们与其纠结于他们是否会腐败,何不拿出北大的姿态来给予他们信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