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电视塔征名排序最终揭晓,此前得到诸多评委首肯呼声最高的“海心塔”摘得10万元巨奖,作者郭怀波为在穗务工的湖北人。但就在此则新闻公布不久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该名称的比例仅有10%,而反对的则高达75%。于是当天下午大洋网又登出“独家解读”:“活动胜出不代表就此命名。”
在记者进行的采访中,有超过7成的民众并不明白“海心塔”的具体含义,虽然评委会花了大量的语句来描绘此名称的内涵,但或许由于“过于内涵”,很多老广并不买账,评委会也坦承:这一名字对于不熟悉广州历史的人来说需要较大的推广成本。试问一下:一座已经成为广州新地标的电视塔,其命名竟然连广州本地人都不能理解,其历史还必须经过评委会逐一“解释”,那还如何让广州人对新电视塔的名称有归属感,更不用说对外宣传的底气了。评委会中有人解释说:“老广江、海不分,海心塔能够体现出厚重的珠江文化”,这句话仔细品味,这是不是变相地解释为老广缺乏基本的文化内涵呢?这对老广的形象无疑是一个负面的解释,也与“体现文化”的说法自相矛盾。
这次候选名称的10个作者有8个并非广州本地人,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非广州长大的人能否通过自己的取名去准确描述出这座新电视塔的特点和内涵,而这一点就必须有深厚的当地文化的长期熏陶。对地域文化的真正认同感,应该是一种从心而发的感情,也是一种积淀在民间多年的感情,而绝不是可以经过评委会纸上谈兵地“研究”出来的东西。广州是一个本土文化非常深厚的城市,新电视塔名称是否能表达出广州人对这座城市的感情相当重要。最起码一点,这一系列对“海心塔”一名的含义解释,不应该由评委会说出来,而是应该由原作者按照最初的思想来解释,否则,就不免让人觉得是这些含义是由评委会“加”上去的。
湖北的这位参赛者已经拿定了这10万元奖金,但最终的名称却可能不是他的“海心塔”,那这个芳名征集活动,是不是有点穷折腾呢?在上个月公布的手机与网络的投票中,“南天柱”和“广州塔”这两个寓意简单的名称名列前茅,“海心塔”仅仅排名第三。但评委的“首肯”却让形势大转,选出了一个多数人都不满意的名称。我们承认评委会的权重偏高有其合理性,但评委会的意见就能代表更高的层次吗?对于将在全广州、全广东甚至全国口口相传的电视塔名称,是不是更应该尊重民意的取向?如果评委会的选择足以决定活动的得奖结果,那手机投票环节就自然变成“鸡肋”,而人们投票所花去的短信费、精力更是失去了其意义!至少,评委会不应该在名字尚未决定的情况下贸然确定把10万元奖金颁给“活动胜出者”,真正的获得者应该是该塔最后名称的取名者,这才能表明此活动与取名的确有必然联系。否则,民众会更感觉到“被忽悠”。
有人说“海心塔”是因为临近海心沙岛而得名,但这更多只能是广州人才能想到。当我们跟外地来广州观光的人解释“海心塔”的得名原因,到底是应该讲哪一个呢?笔者认为,与其劳心劳力地宣传一个多数广州人都难以理解的、多数人都不支持的名称,还不如使用能体现广州人务实作风的实而不华的“广州塔”,或者体现大气,可与东方明珠相媲美的“南天柱”。否则,请不要再为得奖名称和最终名称不统一的问题而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