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洞电脑”指的是在印度贫民窟里,装在墙洞里面供周边孩子学习的电脑。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是一位名叫苏伽塔·密特拉的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博士。1999年,他在一个贫民窟的墙壁上挖了一个洞,放进连上因特网的计算机。经过几天的观察后,他发现孩子们对这计算机很感兴趣,尽管没有任何人教他们如果使用,电脑的运行系统也是全英的。但这些孩子竟无师自通,摸索出自己一套的使用方法,并且在这过程中认识了“exit”,“close”等单词。后来这种“墙洞电脑”逐步推广到其他的贫民窟。据一份统计显示,已经有300多万的印度孩子从中受益。

“墙洞电脑”的出现不是偶然,它配合了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战略。最近几十年,印度经济飞速发展,其中它计算机软件行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自8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的先知们、分析家们以及政策制订者们才逐步看清了印度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巨大潜力。一时间,计算机软件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在学校,英语和计算机教育也成为了重要课题。对于一个生产力水平不平均,资源有限,但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六分之一的国家里,仅靠学校学习是永远不能满足的。特别是在穷困落后的贫民窟里,连生计都无法顾忌的父母,根本不可能满足孩子接触计算机的需要。因而如何最大限度内满足个体需要,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成为了印度当局考虑的问题。免费使用和社区共享的“墙洞电脑”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出现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是学生实行自主探索的支脚架。这种靠耳濡目染、熏陶式的隐性教育效果无疑是显著的。许多贫民窟的孩子通过这个窗洞连接上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发掘出自己在相关方面的出众才能。
其次,在“墙洞电脑”项目的成功推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股很重要的力量——印度政府财政的支持和世界银行资金的辅助。政府的支持是项目得以推广下去的关键,否则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指责“墙洞电脑”蛊惑人心、传播不良信息,那么再好的项目都会被扼杀掉。其实目前在中国,要大规模地在一个地域推行一个项目,必定要获得政府的支持与批准。像李连杰的壹基金在开始创办的时候,不是以独立的名义而是挂名在政府认可的红十字会下,为的就是能让项目顺利进行。那么有文化涵义的项目就更要尤为注意。其次,获得像世界银行这样的世界组织的协助,这就意味着先进管理制度和更合理资金分配模式的引进。虽然可能在这过程中要进行许多的妥协,但是外界的监督和支持,在长远利益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在“墙洞电脑”的这个例子上看,世界银行除了提供资金外,还聘请专家为在电脑的放置点和电脑的维修与管理等方面都提出方案和设想。不可否认,像“墙洞电脑”这样的项目推广,我们要像西方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墙洞电脑”或许只是印度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一小战略而已,但是它所塑造出来的整个社会氛围却是影响深远的,它着眼于祖国未来的花朵,它触及到了最落后最贫困的一块——贫民窟,它一手拖住政府一手伸向西方。文化的构建不是简单的空喊口号,而是从小处着手,踏实做事。文化的构建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而是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