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最具幸福感城市”刚刚出炉,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长春位列前十。其中,杭州市更是连续三年荣获桂冠,稳坐第一把交椅,引起大家的惊奇与关注。
当然,也有声音对此项评选表示质疑。虽然评选指标涵盖了城市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发展速度、文明程度、赚钱机会、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 生活便利等12项指标,但幸福是一种内在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做到精确量化。如此,评选的结果便难以让人信服。
不过,新华社等单位能够对城市评价体系进行大胆探索、创新还是值得大家鼓励的。长久以来,“GDP至上”的评价体系让城市的发展局促于经济增长这一环,而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改善提高。为此,也曾有学者提出建立“绿色GDP”,“和谐指数”等评价体系,但也因为难以进行具体操作而渐渐被冷却。因此,此项评选能够迈出这一步并走到现在实属不易。
然而,人有优缺,城也有优缺。如何增进市民的幸福感,卸下他们的包袱,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只有真正为民着想,真抓实干,敢于创新,方便市民,才会获得认同,才不会有“被幸福”的感觉。
以杭州为例,近些年来,城市管理者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尽管起步时历经艰辛,遭到众多不解质疑,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自行车的保管,存放地点过少,读卡器时有失灵。不过,推行者并未因此而放弃,而是遇难解难,增加自行车停放点,拓宽自行车道,将车辆粉刷成红色以便于标记、保管、追踪,读卡器失灵的状况也逐渐得到改善。管理者一路的坚持创新最终让这种新的出行方式获得了广大市民、游客的青睐。大家发现,它还可以与现有公交系统进行接驳,市民们也可以借此锻炼身体,游客们也可借此在西湖畅游,饱览西湖风光。
尽管有如此贴心为民的措施,但杭州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年内发生的飙车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这也反映当地在交通管理方面的不足。要提高市民幸福感,就要努力寻找城市的短板,不避短,真改进,及时查漏补缺。
因为幸福感的建立不在于城市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城市内在的管理服务、人文关怀的提升。最近,被称为是上海“城市生命线”的地铁线路一日内发生四起事故,被困于其中的乘客并未得到及时告知。在外头,越来越多的乘客涌向事发地点。这样的应急管理水平让公众对即将在当地举办的世博会表示担心。而我们的所在城市广州,由于亚运会临近,不少地方都在修路,主干道上时常面临堵车的状况。地铁三号线更是人满为患,引起乘客的不满。种种不足,值得正视。
改进不足才能赢得幸福。 澳门在回归之前黑恶势力猖獗,社会治安状况令市民深感不安,颇为不满,也让外界对其发展前景深感忧虑。回归后,特区政府积极回应市民的诉求,依靠各种力量打击犯罪。回归十年,澳门当初面临的大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澳门也成为最有安全感的城市之一。市民安居乐业,城市幸福感也大大增强。此项成就,举世瞩目,为人称道,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既能让人信服,也能让人幸福。
增进市民的幸福感是一项长期工程,仅靠短期突击难以取得成效。在排行榜上获得高位固然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知名度,不过,这归根到底还是要得到当地市民的认同,毕竟,“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