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冷漠的男孩”促人反思教育的目的

文字:本网评论员 梁世玲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12-17 点击数: 分享至:


   湖南湘乡校园踩踏事件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各方的声音应有尽有,加上本网评也曾有一篇相关的评论,几乎没有什么必要再去讨论。此事貌似尘埃落定,然而,但笔者看到一则有关此次事故的后续新闻,不禁感慨万千。

    新闻题目是“09年最火爆网络流行语”,有一条流行语是关于这次校园踩踏事件的,背景图片是一个低头抱拳默哀的小男孩,旁白却为“同学遭难难过么?‘不!’”。十分讽刺,也很娱乐。我惊讶于如此沉痛的事故竟然与这般调侃的网络语挂钩,更震撼于那个坚定、绝情、短促、带着一个大大的感叹号的旁白——“不!”。据报道,记者采访一名与朱斌(罹难者)同班六年初一男生,问“朱斌遭遇这样的不行,你难过吗?”,得到的就是这个“不!”字的答复。

这让人多么震惊,多么痛心!被问者是一名初一的学生,绝非童言无忌,而罹难者与他又是六年同窗,亦非素面未谋的陌生人。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冷漠无情的出人意料的回答呢?我们不禁要深深反思了,反思学校的教育,反思它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知识、技能,还是冷漠、无情?其实,此次事件令人深思的地方多矣,我们之前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校的安全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人文关怀与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校作为一个大型的正规的教育机构,它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学校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标准不同,人们难以得到一致的认同。但是,它的本质是不变的。鲁迅说过:教育是要立人。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立人,而非堆积知识。一个人如果不能立得正直,有再多的知识也没用。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有血肉有灵魂的人而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安全设施不到位可以配备,管理制度不完善可以完善,安全知识缺失可以补回,然而,人性冷漠的劣根性可以改变吗?即使能改变,岂非易事?

 

  众所周知,中国看客的冷漠已有千年的历史,并非一夜间冒出来的。因此,学校的教育在此就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了。笔者以为,学校教育从立人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先把这种冷漠的劣根挑掉,然后再谈发展、谈如何为国家培育未来接班人。亚米契斯更是直接指出教育的本质,他说:“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他就是一副空壳、一台机器,冷漠、无情,对身边罹难伙伴不会感到悲痛,对逝去的生命也不会产生敬畏。他们正如鲁迅说的“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何至于此?我们的学校教育,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流于形式,骨子里还不是教学质量、升学率;三好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说得好听,到头来还是成绩好的那个当选上。中国的教育不是培育祖国未来接班人的,而是培育看客的接班人的。它教会我们对与自己相处六年的同窗的死去说“不”,教会我们凡事要冷漠对待,切不可将自己的情感显露于外,教会了我们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同情,甚至了忘记了自我!

 

   同学遭难难过么?“不!”呜呼!救救孩子吧!原以为在那个黑暗的吃人的社会才会有如此绝望的呼唤,想不到也会出现在今天如此一个开明的社会。因为实在不愿看到一条条活生生的有尊严有灵魂的生命竟被一张张冷漠的表情抹杀,更不愿看到某天会出现以下类似的情形:同学遭遇雪灾难过么?“不!”;同学遭遇地震难过么?“不!”;同学遭遇甲流难过么?“不!”……

 

  救救教育,救救孩子,救救希望,救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