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按照教务处安排,广外学生举行思想政治课的闭卷考试,科目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去双学位双专业的同学,思政课考试算是打响了期末考试的第一炮,却也是这个“第一”,让同学们叫苦不迭。熬夜通宵背诵的有之,苦求提纲答案的亦有之,同学们在考前都着实辛苦了一番。
在国内知名的网络论坛上-天涯社区上有这样一篇帖子,名叫“毛邓三让广外大二相聚百度知道”,说的是广外学子通过百度搜索引擎遍寻提纲资料,在“百度知道”这一求解平台,看到熟悉的思政题目总会会心的在下面跟帖“广外大二的吧”,大家互相跟帖补充答案,并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之。笔者作为本学期思政课考试的一员,同样因为思政课的复习而苦恼了许久。看到帖吧上众人的互相同情,深有同感而苦笑不得,或许在复习备考期间的无奈心情,是广大学子都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接下来的十几天中,各类专业课考试陆续开考,或许不止是思政课,我们都明白:对于任何课程,试图通过突击复习来挑战厚积薄发,都是不足取的。
昨日,广外新闻网发表了名为《突击备考有何不可》的评论员文章,文章作者为突击备考正名。即便很多同学都处在突击备考的过程中,但看到文中的观点,包含笔者在内,都不禁莞尔一笑。仿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生的主业到底是什么,想来毋庸置疑是学习,突击备考即便考取的成绩很高,是否真正消化了知识,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来为社会创设专门的人才储备,进入高校并不意味着无须分配时间来学习,必须分清的一点是,校外实习和校内活动锻炼的是实践能力,能力的高低可以帮助你在走上社会后更快地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并为你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应对意外事件积累必要经验,这不假,但实践能力不能代替你的专业知识,说到底能力只是辅助罢了。举两个简单事例,比如法学学子到法院任职需要撰写法律文书,可以负责任地说,一份严谨法律文书背后的知识绝对是突击准备就能在一朝一夕成就的。再比如,法学学子到律师事务所任助理律师,那么当事人来你处咨询法律事务,你给予的专业性应对措施,笔者也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不是熬夜看书准备的一点法律条文就能信手拈来和出谋划策的。
其实不止突击备考,诚如四川新闻网上刊登的电子科技大学一位雷姓老师的意见:“临考试前,学生互相借笔记抄、复印笔记甚至买笔记,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一方面,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肯定不对,这是对自己将来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的考试内容太依赖平时记忆了”。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不挂科,还采取考场舞弊的极端手段,昨日下午的思政课考试中,广外某学院的五位同学夹带作弊被当场抓获,受处分是肯定免不了的,实在令人扼腕。如果要寻找改善的方法,我们更应该从改善考核方式和授课模式来改善,因为这两者是考试之源,变革他们才不致扬汤止沸。
上海市教委最近通过一项决议,抓住新课程的特点,启动了对高校思政课新课程在教学方式、考试模式、师资结构、组织机制上的全方位改革。上海大学率先开展试点,思政课上,“一个讲台,两名教师”,思政课专职教师顾晓英教授与社会学系顾骏教授结成了“双顾”组合,一个风趣、平易,一个渊博、犀利,就某个课题开展论坛式论辩,同时台下的同学也可以提问,原来2个学时的课,由上课即盼下课的状态,变成不知不觉超时上了3个学时仍意犹未尽。广外本学期开始调整期末理论考试的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比例,学校此举显然也是想凸显教育改革的方向。
笔者相信假以时日,在考核比例调整的前提下,学生和教师定能在调整中找到一种知识和能力学习的平衡。我们看到Presentation是一种方式,笔者的专业课上也开始有论辩课堂的实验并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新的方式。更多的方式随着同学们的集思广益会逐步实现,但我们要明确,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减少突击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