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网上的新闻陆续报道了一些大学生如何突击备考的现象,例如复印资料,网上传播旧版真题,自习室满座等等。对于这些的行为,不少人是摇头的,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大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才导致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但是在这里我却想为突击备考正一下名。
首先,我们匆忙地备考是不是说明我们不喜欢学习呢?我觉得不是,只能说这是我们对付考试制度的最好方法,如果说这种方法不对,那我想问题应该是在那份试卷或者那门课程上。我们暂且把考试当成是一个任务,因为关于考试的优缺点已经探讨了很多,我认为把它当作是跟我们平时所做的Presentation一样是可以的。如果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把这个任务完成的话,我们何必要用好几个月来完成呢。况且在这个时代快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训练的,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越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指标啊。想想我们当年的高考,我们最羡慕的就是那些可以不用日夜奋战而能考得好的同学。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学来的知识是不牢固的,而且种种的现象也说明我们学生的知识不牢固。第一,大学的考试应该是注重理解能力,如果全部是要死记的东西,那这个考试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而且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第二,真正的好东西我们会记住的。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中,著名金融教授陈志武说真正的知识是让你看了之后觉得突然醒悟了,以前很多的问题和疑惑都解决了,然后一口气的想把它看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学会忘记所学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个技能,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创新,需要的是面对变化的现实,更别说有些理论本身就是错误的。
如果说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我想所有人都赞同。但是现在教育却离不开考试,然而离不开考试只是因为考试是一个好的工具,而不是好的目的。所谓工具,就是我们应该驾驭它,而不是被他控制。就好像生活中我们应该是玩游戏,而不是“被游戏”。所以如果我们如果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准备考试,那我们就被考试控制了。考试作为一个工具,它有自身的限制性,所以现实中我们去应聘的时候公司也不是只看你的成绩,广外也在今年把考试占期末成绩的比例降到50%,我们在不断完善它的同时也在不断弥补它的不足。因此我认为考试让我们用最后一个月来复习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在这里我们还要区分一下做学问跟考试,做学问是可以作为我们的目的,所以做学问可能要静下心慢慢来,但考试不是做学问。
有人说,突击备考说明现在大学生都把剩下的时间用在娱乐。我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据我了解,广外的大部分同学平时把时间都花在了上课、参加校内的学生活动以及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上了。至于突击备考,我认为这是认真对待的表现,如果大家连最后的一个月都不肯用来突击备考,那可能就真是涉及到态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