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看客,是什么占据了你的心灵?

文字:本网评论员 罗紫君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1-06 点击数: 分享至:

  
  据《河北青年报》报道,前几天,一名五旬女子当街被车撞晕数分钟,期间围观者无人帮忙,让人感到心寒。无独有偶,《广州日报》又报道了类似的事情:元旦之夜,一对叔侄见义勇为抓小偷,结果叔叔被刺死,其侄子事后说,“让我觉得很遗憾的是,当时抓小偷的时候,旁边好多行人,却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最后让小偷都跑了。”

  笔者相信以上的报道已不是个案,它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似乎约定俗成的习惯。“喧闹的场面,冷漠的看客”,如此鲜明的讽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感慨,“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拿什么拯救你,看客”!

  “看客”这个词应该不冷僻,鲁迅 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在那个时代,鲁迅认为,拯救中国的良药当是人们的精神,只有唤醒国民的爱国热情,中国才会有希望。其实,想一想,当今社会的“看客”与历史上的“看客”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他们的人文精神有所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逐渐冷漠,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缺乏同情心。如果说“人性本恶”是真的话,那么在如今这个急功近利,轻浮躁动的社会中,人们的本性将会在推波助澜中暴露无疑。

  对于这种这种“冷漠”现象,社会学界认为,这是一种“旁观者效应”,每一位旁观者身在其中,觉得自己只是其中一员,更期待其他旁观者出手相助,结果是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最终大家都无动于衷。笔者认为,在人口庞大的中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传统思想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淡忘,而取而代之的是期待“英雄”的出现,这种期待“英雄主义”而非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是否反映出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的倦怠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越来越多“冷漠”现象的发生,与“好心着雷劈”的现象不无关系。相信不少人看过这一类新闻:江苏一位59岁的阿姨拾金不昧,捡钱还失主,却被告上法庭。好人的善心往往容易被扭曲,异化为恶意。因此,许多人萌生这样的想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被冤枉!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做一件好事也得产生困惑,疑虑,可见,呼唤真诚对于整一个社会来说刻不容缓。

  另外,笔者认为,“见死不救”,“旁观者效应”等现象体现的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下滑,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道德虽然没有法律的制约,但是仍是一个重要部分。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是有赖于教育。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当我们忙着应付中考,高考,英语等级考试等的应试的时候,不应该忽视“素质教育”这一环,“人文素养”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应具备的精神内核。

  事在人为,任何事情都有转变的可能。我们渴望的应该是高尚精神的重建。这个社会固然存在黑暗的一面,但是中国人并非都是没有良知的。多难的中国经历了“非典”、雪灾、地震的磨砺,而当灾难一次又一次袭击的时候,我们中国大部分人还是会伸出援手的,而现在面对种种“冷漠”的现象,我们更需要的是促进爱心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