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为何上课不如选课火?

文字:本网评论员 欧佩绚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1-05 点击数: 分享至:


  又到了一年选课时。对所有奔忙于校园中的新身影和老面孔来说,选课都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大学生在享受自主选课制度带来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此花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平添烦恼。

  对于许多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看着选课单上五花八门的课程,恨不得一次都选上。于是当选课系统还没开放时便早早的守在电脑前,蠢蠢欲动,生怕选不上自己心仪的课程。甚至有的同学翘“必修课”只为选“选修课”。然而,火爆的选课场面更多的是出现在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平静很多。经历过“听话”的大一——按部就班去上课后,很多同学发现有的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漂亮的名字下是干瘪的内容。于是吸取了教训,很多同学找师兄师姐咨询,哪些课老师给的成绩高,考试容易过;哪些课老师管得比较严,上课会点名签到。一番折腾之后锁定全校有名的“好人”,不管兴趣与否、有用没用,只要成绩高就行,也乐得悠闲自在。

  真正到了上课时,不用说,大一的学生则要“听话”很多,积极性要比大二,大三的同学高,选修课的上座率会明显高很多。相比之下,大二,大三的同学则积极奉行“选修”原则——选择性地上课,想上就上想逃就逃,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出席”一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课,目的无非是为了知道期末如何考核。一学期下来有的同学连自己选了什么课都不清楚,更不知任课老师是何人!

  针对这种“上课不如选课火”的状况,笔者想说的是,成绩固然重要,但兴趣和成绩并不冲突。每到选课的时候,各个Q群上就会有很多同学问哪个老师给的成绩高,哪个老师不点名,这似乎成了选课的“并发症”。选课时关注成绩固然没有错,但成绩高低不应成为选课的唯一标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会有学习的冲动,其实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引路人,上选修课只是学习知识一个途径,光靠老师上课教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地去深入学习。

  另外造成“上课不如选课火”的另一个原因是:选不上想选的课——有的选修课学生都争着选,生怕不幸地被筛选掉,有的课却是门可罗雀,无人过问。主要原因莫过于老师的个人水平与讲课魅力——有的老师得过且过,随便应付了事,学生当然不想在这样的课上浪费时间;有的老师不仅仅把它当做选修课,而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上好课,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学生肯定乐意上课。优者门庭若市,差者门可罗雀,一切都变得很现实。老师们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来吸引学生,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机制,在竞争机制中优胜劣汰,学生不喜欢不愿意听的某些课程完全可以取消。学校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应该协调好并将宝贵的资源利用好,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选课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接触更多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真正的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选课自由度有限,选课程序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为拼凑学分而趋向功利化……这些都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去克服,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选课制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