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生蛋了。母鸡:给咱孩子起个名吧?公鸡:这个蛋比其他蛋都圆,就叫圆蛋吧!小鸡们齐声高唱:圆蛋(元旦)快乐!圆蛋(元旦)快乐!”
“一杯平淡乏味的白开水,很滋润;一片千里之外的鸿毛,很珍贵;一句一毛价值的问候,很真实:新年佳节,永远快乐~~”
“新的一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10心10意的祝福。祝新年快乐!”
是否觉得眼熟?是否你的手机里存着同样内容的短信?是否其中某条就是你在2010年的头一天发出的祝福?
这是笔者从个人手机中摘出的几条新年祝福短信:有温情、由搞笑、有无厘头,然而也无一例外,都身着一件叫做转发的外衣。当手机普及,当短信成为传情表意的便捷方式,当转发祝福成为一种习惯……
省事省心,快捷便利 —— 是“二手祝福”生命力旺盛,受众人宠幸的一大因素。朋友那么多,谁有功夫一一问候啊。这种二手(实际上已是N手)祝福或文辞优美,或幽默诙谐,转发之,既和众多或亲或疏的朋友保持了友谊,又不用太费心思,何乐而不为?
然而,发自内心地,你喜欢这样的祝福吗?这是你在节日里的期待吗?手机里装满形形色色的祝福,有多少条是真情实感的心声吐露?坐拥万家祝福,却千人一面,是否有过失落?此类模式,此种风格的克隆祝福,怕你我也都只是一看了之,一瞟删之,或一笑转之。多了,滥了,便也乏了,倦了,不免悲凉。
静坐沉思,缘何如此?
这是一个人情社会。亲朋密友,自不用说,节日互致祝福是一定会的。然而那些核心圈外的边缘朋友,节日不发条短信问候一下似乎显得不够意思;而别人主动发来问候(同样是转发),自己不礼尚往来一下又怕得罪人,但也实在疲于应付诸多可有可无的来信,于是我们习惯了吐着转发、群发的丝,小心翼翼地织造着自己的人脉网。
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我们食用着快餐文化。习惯了对网络的依赖,习惯了懒于思考,习惯了复制-粘贴,习惯了转发,也习惯了淡漠。你来我往,却交不到心。流行的,便只是那些不痛不痒、一呼百应的节日克隆短信、二手祝福。
于是,这里形成了市场。移动和联通公司雇有高手专门编写短信,每年赚几十个亿的短信费,其实也就那么几十个段子,而每个段子传来传去就有了几千万的身价。新浪、搜狐、腾讯等不少门户网站都设有短信下载专区,种类齐全:除提供各节日的祝福短信下载,另有如道歉类、幽默类等主题短信,应有尽有,一应俱全。节日祝福短信群发软件也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的多样需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今,我们的一封“书”也只能以角作单位计算了,还是转发的打了折扣的。我们像在机械化生产情感,流水线上,轻轻摁动拇指,情感便被源源不断地批量“复制”——何等廉价的情感!
有人说,聊胜于无,不论如何,转发的祝福并非完全没有价值。至少,可以让别人知道你还记着他(她),传递的是一种关怀。
不可否认,有些适用于转发的祝福确实富有情趣,别出心裁,正适宜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怀。然而问题是,现在的转发短信过滥,已经丧失真情实意,不少短信祝福流于形式。这种拿来主义不要也罢。
快乐的节日里,不必为了人情、为了面子,去勉强自己苦心转发一条又一条自己都看得麻木了的祝福。没有联络不表示忘记,没通电话不代表冷落,没发短信不是没有关心。真情不会因为少了一条短信土崩瓦解。
信不在多,有情则灵。短信祝福,在温度而不在密度。节日里,认真、诚挚地给亲朋好友送上你简单原创的祝福短信,不需要俏丽浓艳的语言,哪怕有错别字、有语病,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真情。节日祝福里,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