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后,中美关系又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变得紧张起来。随着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动作可能会继续升级,中美间的摩擦也会更加严重。有媒体甚至形容中美两国已经到了“货币战争”的边缘。中美之间的合作难道因为汇率问题而破裂了吗?答案是“否”。而宣传中美处于“货币战争”边缘的媒体,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
3月15日,130名议员联名致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深入调查中国的汇率政策,并认定中国为“货币操纵国”。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惩罚性的反补贴税。 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在“两会”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严厉批评为了扩大出口而迫使别国提高汇率的做法。温总理坚定地指出,人民币币值并未低估,中国不会屈服于外国压力。
海关总署3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仅为76.12亿美元。在外部市场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出口形势极其复杂,加之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涨使贸易顺差日益收窄。商务部不排除今年年内个别月份出现逆差。“中国贸易顺差一直在下降,而且下降很快。”陈德铭说,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控制在GDP的5%左右,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控制得比较好的,不应该成为别的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借口。
实际上,整天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汇率操纵国”。美国一直在通过间接的方式、圆滑的手腕操纵着美元汇率。它常常通过带有欺骗性的投行报告、专家研究结果等向市场释放诱导信息而使美元升值或贬值。美国对待自己和对待他国的双重标准,再次彰显了其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国际社会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声音,一种来自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坚持自己的汇率政策,坚持以稳定为主要目的。因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了一个稳定的作用。第二种声音,以西方美国为首,要求中国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让人民币升值。以这样的手段来减少它们的逆差,来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除了这两种声音,其实还有第三种声音,只不过他们的声音不被媒体重视而已。在美国有不少的商界人士,智库专家,包括记者,他们不断地发出声音,要求以比较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但是我们的媒体在报导中美两国汇率的问题上,将焦点对准来自美国政治方面的一些压力,较少报导那些来自学者、商界的相对客观的观点和看法。笔者认为媒体的报道不应给国民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国际社会所有提到人民币汇率的舆论,就是一定要让人民币汇率升值,而且一定带有政治目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媒体的诱导下,很多人认为,美国就是一个“很坏很霸道”的世界警察。纵然美国确实是一个这样的霸权主义国家,但是这个世界警察并不是如媒体所描述的一样充满负面形象。中美关系历经30年的考验历经成熟,我们应该看到中美之间除了摩擦还有合作,看到中美合作给中国带来的科技、能源、经济等方面的好处。如何防止国民误读世界,很大程度上需要媒体在报道上持客观,全面的观点。
还有一条新闻,同样值得大家关注。3月16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国务委员戴秉国先后与在华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进行会谈。期间,米利班德表示,英国主张自由贸易,认为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不应向中方施压,谨慎地对外界施压人民币汇率问题表示反对。
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英国一向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为何在人民币汇率上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笔者以为,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唱白脸”,英国则“唱红脸”,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利益层面的考量。一方面,英国外交大臣此次访华,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说服中国在制裁伊朗的问题上与西方国家保持一致的观点。所以英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不得不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这出“双簧戏”不排除又是美国的精心安排。表面上看,似乎英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实际上美国也是为了取得中国对制裁伊朗的支持。美国虽然一方面“指责中国”,其实还是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自己的独特影响力。
未来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不排除某些时候会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发展总趋势仍旧是合作大于冲突,而且这一趋势不会改变。全球战略的共同利益会使双方在互信、互动和互让方面作出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