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近来在网上有一条微博悄然走红,引发数万转发和评论。在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福建卷中,《南方周末》2008年年度传媒致敬之特稿写作奖的知名媒体人林天宏的文章《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被选择作为阅读理解题。文章能够成为高考试题,林天宏除了感觉到带来一丝惊讶外,也在新浪微博上表达了他对试题标准答案的困惑:“友人来电,说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我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真乃一博激起千层浪,无论是已经或是即将参加高考的网民,对于此事却几乎是惊人的观点“一边倒”:语文考试你太“蛮横”了!

(图片来自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l/2011-06-10/1503203571.shtml)
的确,从来没有哪个学科的考核方式会如语文这般备受争议。作者也敌不过出卷老师,令人无语又无奈。联想到这么一个段子:语文老师说文中的写到蓝色窗帘是因为蓝色代表了忧郁,暗示了作者彼时的苦楚与哀忧;原文作者哭着说:窗帘真是蓝色的!不过,对于林天宏的微博,有的网友认为,即使原作者不能得满分,也不能说一定是标准答案错误。笔者赞同此话,语文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若是认为作者的回答就是标准答案,这又岂不是从一个怪圈走向另一个怪圈吗?语文阅读题考的是读者而不是作者的阅读能力,因而标准答案也应该由一位“标准读者”而不是“标准作者”来给出。可惜,高考语文阅读题的瓶颈就在于,世上根本没有一个“标准读者”,根本没有一份“标准答案”;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问题就在于,在没有一份令人信服的“标准答案”的前提下,却还是得用一份“唯一答案”去一尺度百足,难怪有人说它“蛮横”: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是“顺我答案者昌,逆我答案者亡”,令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不止是考核方式,语文的教学体系也同样是备受争议。其中语文课本最受关注。不少人都笑言:“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都被鲁迅先生垄断了;几代人唯一没有代沟的时候就是谈到语文课文时;如果你还活着,那你的文章就别想进入语文课本了……”语文课本不仅被认为有选材单调、陈旧、有政治课本之嫌等问题,在2010年更被民间研究团体撰写报告炮轰痛批“有毒”:泛道德教育化,扼杀创造力;部分选材不基于事实;过于说教灌输,脱离学生心理特点;价值观念保守,不符合多元化要求……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当父亲让儿子阿曼达从废墟中爬出来时,儿子说要让其他同学先出来,自己要最后一个,此文被批有“道德绑架”和“引导牺牲”之嫌。另一方面,民国期间的语文课本却开始走红: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民国课本相比之下更显亲切和讨孩子“欢心”,如《请问尊姓》全文为: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令人忍俊不禁。现在的语文课本反而不如民国课本受欢迎,这实在引人深思。
那么,过了高考进入大学,课程表上是否还应有语文的一席之地?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经济理财、医学健康、计算机和中文表达应当是一个现代合格公民尤其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知识结构组成,应当对其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应仅仅是“高四语文”。进入大学以及进入社会之后,各种论文撰写、展示介绍、行业报告以及文书交流等都对大学生的语文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脱离应试教育目的,更具实用性和深入性。然而,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多将大学语文视为“鸡肋”课程,大部分专业都未开设语文课程。应该看到,许多大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忍卒读,写出的论文令人如坠雾里,时至今日,语文的重要程度依然不亚于英语推广。成功的大学语文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学术交流或是行业沟通效率的提高,大而言之,是对汉语中文圈的遗产保护。
一条微博引出一个积存以久的提问:亲爱的语文,你怎么了?如何为语文教学和中文发展把脉开方对症下药,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