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高考作文何以被期待“写真话”?

文字:本网评论员 何俊健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6-09 点击数: 分享至:

  今年高考刚过不久。和过往一样,吸引公众关注的焦点还是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广东卷的《回到原点》、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因其深深的文学感和历史感收到不少好评,而重庆卷的《情有独钟》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则充满人文精神。

  考题一出,立刻引起热烈讨论。人们关注作文命题的趋势,并纷纷猜测其中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但笔者在此不准备就作文题目的价值取向做过多评论。吸引我眼球的反而是人们关于高考考生是否“写真话”这一问题的又一次讨论。在此,笔者想理清一下,高考作文为什么会被期待“写真话”和为什么不必苛求“写真话”。

为什么会被期待“写真话”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公众和学界两个角度来考虑。

  考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尚属于精英教育,大学由纳税人建起。大学生很可能就是社会未来的中坚。于是缴纳税款的公众自然期望这些精英拥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说真话”。又由于在这场全国性考核中,能够让考生自由发挥的地方就只有一道作文题。所以,从认识未来社会中坚的考虑出发,作文题才被倾注了如此多的期待。

  另一个原因则是学界对中文文学危机的担忧。标志性的投射是诺贝尔文学奖。人们期待作文“写真话”,其实是期待能出好的中文文学作品。诚然好的文学作品的确都是以真实做基础的。历观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和其作品,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作品能获得认可。1982年诺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便是真实经历的升华。当马尔克斯告诉大家说,为什么他写《百年孤独》能够写出这么多如梦似幻的现实不可能发生的景象和情节的时候,会显得那么自如呢?他最经典的一个答案就是说:“这些你们所谓的魔幻,在我们拉美本来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从小熟悉的。”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此处关键点是“再现”。要再现,就要求有真实作为基础。

  问题是,与其希望通过考场作文来认识一个人,中文危机倒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不必苛求“写真话”?

  期待是一回事,但事实是另一回事。首先,语文考试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考察的是学生对中文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而不是对道德政治的检验。作文应该被视为文学创作,还是应该被视为政治检测?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那个话题——公众期望认识由自己税收培养的未来社会中坚。但这是一个政治期待,与语文的语言文学属性是背离的。硬要把两者结合,结果必定是考生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写非真话。

  而如果我们从语文的语言文学属性来考虑,那就更不应该苛求考生写真话。因为既是语言文学,虚构创作就不应该被责怪。我们知道,既是专业作家,也有允许虚构创作的。笔者记得我校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在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上说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当年他曾跟一位好友分享一本小说时,好友说“书写的不错,但是不真实”。伍方斐教授的看法则是“文学作品评判的标准是作品美不美,而不是真不真实”。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成了海峡两岸的畅销书。他却是从没有去过法源寺,对此,李敖说道:“为什么没有去过能把这个小说写得神龙活现,这就是文学家嘛!”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人们是可以接受虚构或非真话的。

  既然社会可以接受作家写不是自身经历的东西,那为何无法接受考生写出“非真话”。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学生吗?考生写出的作文老遭受咎病,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