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晚报》6月2日报道,被公认为“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于5月31日做客华中农大狮子山讲坛,其间犀利指出:“中国孩子不是赢在了起跑线,而是搞死在起跑线”。此语一出,赢得满堂喝彩。
中国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从来都处在被人批判的境地。也曾有诸多文人墨客、忧国忧民者拿出外国教育体系与之作比较,从而得出各种结论。如今,随着“虎妈妈”教育方式在媒体的曝光,更引起了中国妈妈和欧美妈妈的思考:到底何种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素质的提升?郑强教授指出,中国孩子之所以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佳绩,却鲜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在于,在做孩子的时候没有玩、不允许玩、被别人玩,从而过早地透支了他们的潜力并限制了他们本应活跃的思维。很明显,我们这一代都是显而易见的受害者。被中国教育体制化的我们,懂得学什么有助于分数的提升和提高日后就业的胜算,也懂得如何在不学习的情况下考的一个高分或者是如何成为高产学术发表者,不得不说,这的确得益于我们长年累月十几年来的学习经验积累。其实,教育者忽视了一点,我们是人,是有明显差异化的人,对于像流水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被趋于同化,趋于物质利益化。从大学生社会就业困境来说,同类型人才过剩,中国市场所需的高等人才等严重缺乏,乃至匮乏,说明教育体制的弊端危害的绝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家庭,对于社会、国家而言,人才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笔者认为,如果从教育观念来说,欧美国家的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筹划较之中国父母而言或许明智的多。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段漫长的马拉松赛跑,不仅仅是300米、3000米,而是3万米或者更长距离的耐力比拼。试问,假设你是一名长跑运动员,你会采取何种战略赢得比赛?一开跑就全力冲刺?当然不会。放眼社会各种鱼龙混杂的补习班、提高班、兴趣班,不论规模大小、价钱高低,一律门庭若市,备受追捧。家长们迫不及待地将孩子们推向各类补习班、兴趣班,从早学到晚,家长和孩子赶场似地奔波,以旁观者看来还以为是忙乎着孩子的终身大事。可笑而可悲。
笔者看来,中国教育的改变需先从观念改起。当观念的改变行成一定规模市场,教育改革的需求便会产生。孩子的思维方式及道德素质培养远远比知识的灌输更为迫切和重要,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价值观会趋于稳定而无法改变,但知识的学习可以是一生的追求修炼。虽然中国教育的改革在摸索中前进着,但不动筋伤骨就意义不大。由此说来,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意义重大,观念的改变也须由我们做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