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有效诉求机制是社会心态健康的良方

文字:本网评论员 曾祥斌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6-01 点击数: 分享至:

  从4月26日起至5月28日,针对当今中国社会问题,《人民日报》评论部连发数文,从执政者的角度阐释包容异质思维、公正公平的重要性,发出倾听“沉没的声音”的信号。五篇系列评论引发大讨论,网友称赞其有“人”味,为“民”言;接“地气”,达“天听”。
 
  此次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之大的关注,不仅仅在于文章一改以往艰深难懂的风格,贴近民意,更在于其代表党中央声音的特殊身份。这也不免让人联想到改革开放春雨前的一声惊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前夕,党报发出的积极信号。种种迹象表明,如今中国的高层正以一种开放、清醒、理性的角度看待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矛盾,同时也把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当作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健康的社会心态建立在理性、包容的基础之上。诚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执政者以管理者思维要求人民理性,显然不太可能。建立合理、有效、公正的利益诉求机制才是降低不稳定因素、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在网络民意兴盛的今天,诸多社会不公与不满通过光纤传遍世界各地。发帖举报,网上热论,引起媒体关注进而给地方政府造成压力,促使其解决问题,这是一般的网络民主监督程序的流程。在这一过程中,社区网络,包括老式的论坛,新兴的微博都扮演了一个民众诉求传话筒的角色,人民大众也看到了它的力量。有人质疑网络诉求机制的可靠性,认为它无法“治本”。显然,任何一种诉求机制都有它的缺陷,网络的虚拟性给所有事件的真实性蒙上一层纱,但反观网民的打假能力便可使人放心,多少暴力拆迁,多少“为祖国喝茅台”的事件被揭露,这些都证明网络的力量。网络不能只有诉求者,没有倾听者,因而那些敢上微博,敢于在网上回帖的官员通常会得到赞誉。如今,就连胡锦涛主席也注册了微博账号(人民网),温家宝总理也有facebook的账号,这无不表明我们的最高领导者在参与、在倾听,而作为基层的管理者,是否也应该有所作为?
 
  网络民意诉求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是一种虚拟的机制,真正形成机制的还是我们的信访制度。民众头上是从乡镇到中央的五级党政政府,各级均有上访机制。面对各种不公正待遇,他们往往是越级上访,就是为了避免“官官相护”带来的竹篮打水一场空。因而,中央政府压力巨大,北京成了信访集中地,反观地方信访部门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诉求机制的完善不能仅靠高层,地方人大代表要发挥其监督职能,信访部门不能形同虚设。因各种不公而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大多都是地方政府没有处理好民众的利益诉求,各种暴力事件的背后反应的是诉求机制的失衡。想一想,如果投诉有门,依法之路行之有效,谁都知道暴力解决问题是下下之策。许多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令民众失望,《人民日报》前副总编周瑞金将“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解读为“人民日报在告诫地方政府”。的确,基层管理者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民众,社会健康心态又何从谈起?近期,有代表性的网络人士掀起竞选地方人大代表的热潮,人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这都是对政府,对管理者如何提升创新社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网络民意诉求还是信访举报制度,社会心态健康的秘方是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话语空间。在建党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出的信号无疑是积极的、开放的,传达出的是疏导、抚慰的声音,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有信心相信经历转型期阵痛后,我们的国家将走上民主强盛之路。


附: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的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