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翻译是每一字、每一句、每个标点都要交代。”5月2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法国“法国文学史学会”通讯会员、法国“雨果之友学会”会员程曾厚携他的译著《巴黎圣母院》作客广外图书馆悦读讲堂活动,与我校师生分享翻译著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感想。讲座在北校区图书馆悦读沙龙室举行。
程曾厚分享《巴黎圣母院》
好译本“谈何容易”
程曾厚在开始谈《巴黎圣母院》的翻译工作时,用“谈何容易”概括了翻译工作的艰辛。第一不易,书中地名与建筑名称无法找到对应的中文翻译,为让读者能充分领会,通过多方查证,实地考察,材料对比,一一做注解。第二不易,资料的查找工作庞大。第三不易,不计名利,坚持把与故事情节无关的三分之一篇幅的完整翻译出来。第四不易,突破不易。翻译得结合直译和意译,“Monsieur”在之前的所有译本中都是直接译成如今的“先生”,但程曾厚认为描述路易十一世的头衔时,将一个国王译为先生,这就无形中降低了他的身份。于是他不辞辛苦翻字典,最终找到合适的翻译“老爷”。
一词足以窥一书。程曾厚特别要注重细节,他讲究摸着自己的良心做翻译。“即使一些小细节不影响故事大局,但这是学术修养问题,得重视”。翻译好一本书,除了“讲良心”,还得用心。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中的场景、情节,除了对译文的细致推敲,程曾厚还翻了大量的资料,查看了数十个译本和原文版本进行勘正,为当代中文读者提供了其他中文译本罕有的一千余条注释和一百多幅精美图片,以助力读者在阅读经典之余,更好地体验中世纪法国巴黎的全貌,这些是之前的译本所没有的。
以热爱来坚持
“翻译是每一字、每一句、每个标点都要交代。”这是程曾厚始终秉持的翻译态度。而热爱就是程曾厚坚持翻译《巴黎圣母院》的动力,这项工作如此艰辛,他从没想过通过翻译《巴黎圣母院》来赚钱,甚至新译本中的彩色插图都是他自己掏腰包买的。即使耋耄之年,他坚持字、词、句,甚至标点的精确使用,从文字到插图,从材料的查找到实地考察,此中靠的就是对雨果文学的热爱。翻译除了对字词的斟酌,还需要了解作者整体的写作特点。“雨果的这部名著不仅有大量法国中世纪的典章制度与风俗人情,书中涉及很多巴黎的古代建筑,涉及诸如建筑学和炼金术的专门术语。雨果是诗人,雨果的散文是美文,译者不能无视雨果的写作风格和文字特点。”为了准确翻译这些专有名词,大量书籍的考察以及前面译本的借鉴都是必不可少的。热爱中也需要保持怀疑,有怀疑便会有求证,求证了也就对文本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敢翻”的突破精神和自我怀疑精神也使得他的译本独树一帜。他能骄傲地翻别人不敢翻的,他也能谦虚地自我质疑和直面怀疑,并打破怀疑,这是他的译本近乎完美的重要个人因素。
分享会上,同学与程曾厚进行了精彩的互动。“您作为雨果的“粉丝”,那您觉得您对雨果的了解和研究对您在翻译这本书起到的作用大不大?”程曾厚道:“这个作用实在不小,但那两个有较多注释的法语版本《巴黎圣母院》对我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两个版本,或许我不会译这本书。”做翻译者,汉语水平也很重要,那如何提高汉语表达水平?程曾厚向同学们“大学时期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最后机会,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多看书,多背书,多“补补课”。
附:程曾厚简介
程曾厚,1937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从1985年起,他被任命为法国"société d'Histoire littéraire de la France"(法国文学史学会)的通讯员;同时也是法国Groupe international de Travail sur Victor Hugo(国际雨果研究会)和法国Société des Amis de Victor Hugo(雨果之友学会)唯一的中国会员。
出版作品
著译《雨果诗选》(外国文学名著)、《雨果传》(莫洛亚著,合译)、《雨果评论汇编》(编选)、《圣母院的钟声》、《雨果诗选》(“世界文库”)、《法国诗选》、《雨果诗选》(两卷本)、《雨果散文》、《雨果绘画》、《雨果传》(巴雷尔著)
游记散文《圣母院的钟声》、《在法国——雨果的邀请》等
专题论文《雨果一首小诗的翻译过程剖析》(1985年),《从雨果诗的翻译谈法语诗的翻译》(1986年)、《试译和说明》(1987年),《法诗汉译的音节设计》(1992年)和《法诗汉译的诗韵设计》(199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