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两番来六祖故里。第一次是6月初,因疫情,国恩寺作为室内旅游项目还不向游人开放。第二次是10月底,此时疫情已有所缓解。我们先到新兴县的天露山旅游景区住下,此地离六祖故居仅半小时车程,准备回程时好好去国恩寺谒拜一番。孰料一入住酒店,天就下起了小雨,而且逐渐加大。我与六祖的缘分难道总有某种阻隔?伴着雨声辗转入睡,第二天一早起来,发现风停雨止,山谷里正徐徐上升云烟,心中顿生尘埃荡涤之清爽感。
六祖惠能大师生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十二年,传经布道主要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今天大多数世人知道六祖,大都因他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年惠能正是以这一法偈深得五祖认可,将他确定为禅宗新一代的接班人。公元713年,惠能大师带领门徒从南华寺回到故乡国恩寺住持,不到一个月后就在此圆寂。
国恩寺依山而筑,自唐以来,经历多次修葺扩建,规模日趋宏伟。从其外表来看,它似乎是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之作,入得其内,方知这还真是旧址所在。它除了有大寺庙通常的格局外,还有不少与六祖有关的场所,如报恩塔、六祖殿、佛宝舍利遗址、六祖纪念堂、六祖父母坟等等。透过这一砖一瓦、一枝一叶,或许可以理解到六祖智慧,触摸到禅宗境界。
寺中最有名的圣物当数“佛荔”。它是六祖亲自栽下的一棵荔枝树,高十数丈,枝繁叶茂,树干四周被几根巨大的支撑体扶持。据说树的主干已多次枯倒,但它总是不断地有新枝取代,且硕果累累、连绵不绝。禅宗历史上有“拈花一笑”一段佳话。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传法,手拈一朵金婆罗花,仪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众弟子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唯有摩诃迦叶发出微微一笑。佛祖认为这就会意了,得了佛法真谛,把金缕袈裟和钵盂传授了他。六祖留下的这株荔枝树,历百劫不倒,阅千秋而长青,不也很有佛祖拈着的那朵花的意味吗?
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形象地体现在他那首“菩提本无树”的偈子里。如今在国恩寺的显著位置,矗立着一块刻有这一偈子的巨石。据说五祖考察接班人时,蛮有把握的神秀写的偈子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主张自我修行的励志之言,非常生动形象。而惠能的偈子以“无”为境界,故以禅宗的眼光看来,自然又高深了一层,得真谛,是般若。
六祖所说的“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要存痴妄之心,人不要为物所役。这让人想起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的一则故事。有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华贵的睡袍后,他便发现家里总有点不对劲。家具的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家具摆设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翻来覆去,左右折腾,最终但是他还是很别扭。因此叹息“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挥了,甚至是胁迫了。”可见,心灵一旦成为外物的奴隶,那就会有惹不完的尘埃,生不尽的烦恼,最终积重难返。按六祖的意思,世人性本清净,你有了妄念,就等于自设了一惹尘埃之处;如果你当初就执“无念”,那么又何处惹得尘埃?
国恩寺里有一“解脱”门,两边分别书有“生不由已”“解脱在我”。这是对人生自由与不自由两大命题的最为通俗的表白。在哲学家看来,按因果关系,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先因决定后果,所以人的命运是早就被决定了的,这就是“决定论”。但另一方面,人又是有自由意志的,有自由意志就要突破“被决定”的束缚,这就是“自由意志论”。怎样理解二者关系,实乃人生难题。“解脱”门两侧这八个字,或可以视为禅宗于这两大命题的别解吧。
如何能“解脱在我”?国恩寺中的“行直门”一副楹联云:“无念无相无住为本,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当是对《六祖坛经》要义的概括,是禅宗给世人指出的一条自我解脱之道。简单地说,“无念”就是心不生妄念;“无相”即心不被事物外相所迷惑;“无住”指事物是变化的,我们应心随世转,不执著不纠结于旧的认识。归结为一句话,人不应被外物所染、所惑、所驻,解脱就是心灵的放飞,自由的回归。
“三无”之中,无念为宗。意志是自在的,外在诱惑也是无所不在的。人一生妄念,潘多拉盒子就打开了,会产生各种幻觉,迷失人生方向。无念对人来说是一种限制,却又让人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潜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最底层的部分叫“本我”,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源动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即追求满足人的原始本能欲望。但这本能欲望与社会道德冲突,所以带给你的最终是不快乐。于是,在“本我”之上,设有“自我”与“超我”两道关卡,对“本我”加以控制,不让人因原欲的冲动带来不快。简单说来,“本我”是放纵的情欲,“自我”是理智的审慎,“超我”则是道德的限制。弗洛伊德提出要限制原欲,而六祖则指出要守住清净本性,远离外境诱惑。二者出发点不同,却有殊途同归之妙。
《六祖坛经》里记载,有二僧见到幡被风吹动,因生辩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无风则不会有幡动,而离幡则不见风动,但如果离开了心的感知,怎么生出“动”来呢?六祖说“无相”,就是不为各种现象迷惑,事物的“相”并不存在,纯由心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无住”就是不要执着,心灵不要让一些虚妄的身外之物占据。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国恩寺的大殿外,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上面挂满了无数许愿红布条。这道风景在许多的寺庙、风景点都可见到。上面的许愿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些非分之愿掺杂其中。倘若六祖再世,不知会作何感想?惠能大师是不主张求神拜佛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救赎的能力,可是你心内若起邪迷,妄念颠倒,纵有多大的外力,亦救不得。关键在于顿悟自性。也就说,每个人都自带着光环,求佛不如求己。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在中国思想史上,六祖的贡献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他主张从自觉精神中去觉悟人生,自行把握人生真谛,注重自我解脱,通过净化心灵来成就独立人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真能做到“无处惹尘埃”,人生焉能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