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在光明与晦暗之间

文字:何巧薇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9-30 点击数: 分享至:

倘若问起对米格尔街的印象,绝大多数人会把它归于贫民窟。但或许是由于特立尼达岛热带海洋性气候,或者是少年的视角,这条本该渴求希望、充满并不美好的一面的米格尔街,也有温情与希望流淌。

现实与理想有巨大差异,但有人会选择在阴暗处仰望星空。诗人B·华兹华斯先生终其一生寻找感情的共鸣。“往昔是幽深的”,写诗是自然情感的倾泻,作为诗人,抛却现实的桎梏与游离的身份认同感,这一刻的他是纯粹的艺术家。在他的眼里,世界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但没有人能依靠极致情感度过一生,苍老与羸弱的他只能怀抱着理想主义孤独地消失。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在米格尔街的人得不到自我的价值认同,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诗人的处境昭示了诗意现实下的艰难处境,但无论现实如何艰难,它同样会赋予每个人仰望星空的权力,心灵的乌托邦永存。

在米格尔街上,女人似乎任劳任怨,处于并没有那么主动的境地,但这些女人同时又拥有对于他人的热情与善意,她们在黑暗中燃起人性微光。劳拉有八个孩子,对街上其他小孩也是那么喜欢,有好吃的总会分“我”一份。清洁工埃多斯带回来一个不是他的小孩,“但街上的所有女人,包括摩根太太、劳拉和我的母亲,都帮忙照料她”。而“我”的母亲是有远见的,帮助“我”离开了米格尔街,“我”从此有了更广阔的世界。

米格尔街上有很多人来了又走,这些普通人,他们在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命运拼搏时,也能够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这也不失为一种无与伦比的勇气。

伊莱亚斯有着自己的方向,他试图走出米格尔街,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中学时,当其他人尚在讨论板球、电影的时候,他已学习文学和诗歌。可是,他很难考上医学院,连续多年的失利后,他只好接受以驾驶清洁车谋生。生活如泥沼,后殖民主义文化环境使得底层人物与社会环境割裂,仿佛不可避免地回到命运的困境之中。但是当拒绝与苦痛产生共鸣,在与绝望生活的斗争与纠缠中获得部分的独立性。或许在探寻道路与个体价值的某一瞬间,人可以从苦痛中脱离出来。看到街上人来人往,觉得世界还有艰难之外的模样。在贫困与饥饿中,理想是凄凉的,现实是让人感慨的,既然无法离开米格尔街,不如兴高采烈地活着。“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干的工作。”这也不乏为一种面对困境、克服困境的手段。

米格尔街就像是一个缩影,一段隐喻。生活可能有无奈又残酷的一面,但也不必然是无望的,我们仍然有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或许这也是今天我们仍读《米格尔街》的意义和由此所获得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