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月曲七章

文字:林泽蔼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9-22 点击数: 分享至:

 

月夜天农历八月十五,如孟德诗云,“月明星稀”。“月明”因为是八月十五的月光,当然异常皎洁明亮,熠熠生辉;而“星稀”,或许可归咎于工业化中后期中国城市环境状况。因而,一千多年前的古体乐府依旧可成为当下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贴切形容与写照,只不过个中韵味已浑然不同了。

皎洁明亮的月光下是欢笑的传播空间,留校过节的同学聚集在一起,或进行着中秋游园活动,或展示着各自的表演天赋,聊以尽兴……吵杂的喧闹声中不时夹杂一两声异常突出的朗笑或惊呼,而月亮则用它柔和的光谱静静地记录着这一切。

 

其实,在敝人的臆想中,中秋月圆之夜并非标属喧哗喜庆与欢闹团聚的符号。何出此言?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只有春节才是真正的亲人团聚欢庆一堂的情感表达符号,而中秋充其量只能算是人们有感于天上明月的适时圆满而引发和激起的一种渴望团聚与憧憬喜庆的虚拟情感寄托,也就是说,中秋佳节实质上是人们借月圆之境抒发对家里亲人故友思念别离之怅惘悠长幽绪的意象。君不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的数千万农民工每到农历春节前夕,大都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千方百计地带着一年的辛苦劳动所得跋涉数万里归家团聚;但君可见其于中秋前夕有此大动作乎?因而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春运,且只能出现在春节前夕——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而我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成为最重要的团圆之日,而清明与中秋则紧随其后,前者寄托对逝者的幽思,后者则抒发对在世亲友的想念。

承上所说,自然而然地,自古以来,中秋之夜,面对明亮圆满了的月亮,闯荡在外的游子沉浸于过往的记忆里,其思绪在对故人与往事的读取中绵延扩散,似月光下湖面上的一片浮萍随波或随风飘荡,更像平湖秋月下的一轮涟漪肆意地由中心向外延展,而这个中心,具体来说,或许是倒影于水中之圆月,或许是反照在人心间的团圆……

想来,明月曾经感怀了多少文人骚客,成就了多少名篇妙句(当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包括了任何时候的月,无论盈缺)——它是这种思绪散发的原点,它是伟大的。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众多咏月诗中,我独最好李白之《月下独酌》。

明月是伟大的,但同时又是令人悲怜的,至少我长觉怜悯之情。华夏数千年以来,以咏月为题载的名诗佳作不计其数,但大都将月作为情感表达的意象,而真诚地写月的却少之又少,李白曾直白地点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明月在绝大多数古人意念里都只是传达思绪的媒介或中间站。它装载的太多太多都是别人的东西。而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是凤毛麟角。可能,它早就失去了自我,只为别人而活,好像如今从早到夜的忙碌工薪上班族。

系于怜悯,就且让我肤浅一下——王国维将诗词按写作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里我且大胆地将所有关于明月的诗词分为“有月之境”与“无月之境”,“有月之境”就是直白纯净地描写明月和月光及其与作者之间故事的诗词作品,也就不存在第三者的搅局。

因而我倾向于将《月下独酌》归为“有月之境”。无论如何,我愿意相信,这是李白在颇为孤独苦闷之际,独酌无味,又无法立即邀请什么故人过来,于是拨弄起牵连着他与明月两者的琴弦——若即若离,或隐或现,如从如违,一段基于迷离和飘渺氛围的关系构建——人与月竟至如此唯美……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李白,在无法得知李白的当时真是心境的情况下,就且让我如此解读罢。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月亮也是懂得自我救赎的——一个任何时候都是圆满的明月只会变本加厉地开挖客家之人心底深处埋藏的思念感怀,而这又是永可再生资源,永不枯竭……

这样,明月的命运就无法改变。但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来自苏轼的发问,除了表征对亲人的感怀,好像隐若着潜台词——你月亮中秋圆满有何了不起,平时不也会缺吗?其实跟我们又有何两样?

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尝闻月有叹曰:“观尔等人间聚散,我若一直圆下去,似过意不去。罢了,我也缺一下吧。”

这是一个灵巧而适时的变身。圆满的明月是一种完美,但若完美有不同层次,则明月通过制造自身的残缺而达至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完美。

“她”也通晓人性?抑或万物自有其道?

黑格尔曾说:“美是抽象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万物是具体的感性的美,但是这种美缺乏主体性与心灵美,因此只能算是低级的美。”如此说来,作为自然物的月亮只能是低级的美,但依惠子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尔非月,焉知月无其主体及心灵?事实上月亮的确表现出了其灵动与人性关怀的一面……

老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如此一来,人们就不再仅仅从其“圆”这特点来观照月亮了。夜里遥望星空,月儿圆圆或月牙弯弯,各有其美,而圣洁柔和安详的月光是一剂极好的宁神药,或抚平内心的伤痛,或调和胸间涌动的波涛,或让无风的江面更趋静谧,一切杂念随即幻化烟灭……

当人在赏月之时,明月也悄然编写了其与大地万物的光影组合程序,大地更换上了与白天太阳当家时迥然不同的视窗介面。太美妙了!但一般人很难读懂——贝多芬解码并窃取了其中某些编程片断便写就了《月光曲》。他是我所知道的最理解月亮的人,且叫知月者吧。

除了音符,大众也尝试着以各自独特的符号语言表达方式诠释这一切。于是我们从中国古人那里听到了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入月宫,玉兔捣药 ……

圣洁的月光浇洒身上,古人顿时诉诸于神仙魔幻般的想象,但无论如何高超的神幻想像,最终还是取材于人间原形。创作之余,古人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想到了亲朋好友,同时开始了思念——可能这是千古以来借明月感怀的原点吧。

                          

古人追求圆月。圆代表完满,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月最圆满之夜就是古人思乡怀人最激烈之时,所以探究月儿啥时最完美也就极其重要了。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一般意义理解,应当成为月最圆满之夜,但命运却有时开玩笑——“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就更显其人情味了,因为这样的玩笑人类历史也时常有。

对于八月十五与八月十六这两个日子而言,此乃事关谁是正统和真命天子之纷争。遥想当年三国乱世群雄逐鹿之际,曹阿满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就势力而论,世人皆以其接继刘汉江山,奈何曹魏式微而天下终归司马……

对于圆月来讲,此则其于何处成正果。昭君入侍汉宫未可闻达于后宫,待其出塞匈奴,却称颂于后世。月圆之夜,当她在西域仰望星空,可曾想到,她就是“十六的满月”呀!   

人尝有意外之变,月亦演惊人之举。

此外,“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让明月成为洋奴理论的具体化表达意象,而“月是故乡明”则揉和了客人对故乡的眷爱,犹如“少小离家老未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另一种情感释放方式。

 

我们赏月时,大概月亮上的人也在注视着我们吧。

怎么中秋的新闻不是山西矿难就是毒奶粉呢?”嫦娥闷闷不乐,“难道当初我夫君射落的八个恶毒太阳又出来为祸人间呼?”但为何我又观察不到多余的太阳呢?(我真想大声告诉你,那些恶毒的太阳如今隐藏在很多为利是图之人的内心呢!)

而吴刚呢?他在想:“劣质奶粉劣质饺子劣质针水劣质水劣质辣酱劣质矿场,结石婴儿大头婴儿矿难民工还有吃毒饺子寻死的日本人……可能凡间的桂树也是劣质的吧,这样若我是在凡间砍树,应该不怎么费力可以成功啦!无奈玉帝罚我至月宫……不过也好,若是在人间我或者早就被哪一样东西毒死了!万幸万幸……

呜呼!

 

一曲淡淡忧郁的蓝调在脑海闪过,我将视线移离皎月。明亮的月光依旧普照着大地,倾洒在我心上……

或许月亮承载了太多太多,我们灌注了太多的象征与符号,太多标准和规则,以至于关注欣赏的实质并非明月了。借用方文山的词——让月光真正皎洁,月在中秋夜完美……

最后,还是要庆祝一下首个中秋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