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学名言警句,对其中一句励志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记忆尤其深刻。记得那时上小学,老师就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上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勤;学海是无涯的,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所以从小开始就认为,忍耐得了“寒窗苦读”,才有“一朝成名”的可能。
记得高三的时候,班主任叫我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我总结了三点: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二是周详合理的计划;三是持有一颗寂寞的心。对第三点,当时还特别地展开讲,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同时诱惑也太多,只有静下心来,抵得住诱惑,才能知道自己将要到哪里去。还引用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来论证:昨夜西风凋碧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下。只有忍耐得住带着迷茫的眼睛独上高楼的寂寞,不断的追求,才有可能找到在水一方的伊人。
然而真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吗?人生苦短,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
现在社会的知识,不在是以一个点,一个面这样的形式来增长,也不是以几何式的形式增长,而是像原子弹爆炸的形式增长。近十年,人类知识总和超过了以往二千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的书籍近二十万种,更不用说报纸杂志的出版量了。现代知识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通讯、即时查询的历程,可见知识的量大得惊人。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①中认为未来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并提倡终身学习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如果还是以以往的方式学习,那怎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呢?如果还是以“苦”作舟的话,那真是“苦海无涯”。那人生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了,难道就是为了做一个像贾岛那样的苦行僧吗?
诚如余秋雨先先生认为: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②
还是来看看别人的故事吧: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就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给大大地夸大了!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的核心观点,写成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头悬梁,锥刺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类的没有必然联系,与“苦”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持之以恒,成功不难,因为父母带给你的智慧头脑、上帝赋予你的毕生时间,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这位青年自己也成为了“成功分子”,他当上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美国学者托尼·布赞说:“在我调查人们对‘学习’一词联想的30年里,出现了10个主要词语和概念,它们是:枯燥,考试,家庭作业,浪费时间,惩罚,毫不相干,无休止,令人厌恶,憎恨,恐惧。”
当学习是一种苦,自然会让人厌学懒学逃学,这又怎么能指望人们终身学习呢?只能使人憎恨学习,远离学习。
为什么要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呢?处于今天的我们应该是“乐”作舟,而不应该是“苦”作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乐学”不但使人脱离苦海,而且来到一片蓝海中,一片希望之海中,使人的学习处于高效的状态,终身学习当然水到渠成。
乐学,是优化学习的关键。想高效高质地学习,应该要牢记这个核心关键。通过“巧作舟”而到“乐作舟”,中止无休止的苦,这才是通向自我完善的理想捷径。
古人还有“红袖夜添香”的浪漫呢!现代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做一个苦行僧呢?
参考文献:
①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
②余秋雨. 文化苦旅·序【M】北京,世纪文学出版社
③孔子,论语【M】湖南,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