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小品文)味觉的囚禁:吃跨你的一生(续)

文字:郭良铭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0-18 点击数: 分享至:

                     

              二.味觉的囚禁: 我食,故我在

  欧洲近代哲学奠基人之一,“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本意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里我们不去批判他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毕竟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认识观深深影响了西方人,通过理性的思维认识外部世界,对食物的选择也是如此,有害健康的食物也被理智地拒绝。而中国人对外部的认知却是通过口、鼻等味觉、嗅觉或者肠、胃等消化系统来进行的。中国文化是一种饮食的文化,在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国人的认识论和存在方式,并把他归纳为:我食,故我在。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不乏众多的美食家,也造就了“满汉全席”这样的豪宴。不客气地说:要想吃,到中国来,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保证让你“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在饮食方面,中国确实领先于世界,站在世界“食”的最前线。世界宾客更是不远万里,来尝一尝天津的狗不理、北京的全聚德、广东的生猛海鲜、四川的麻辣火锅,更不说那让你垂涎三尺的八大菜系,比起西方的汉堡、麦当劳、肯德基有滋味。中国的饮食色、香、味都堪称世界一绝。

   《史记·陈平列传》说:辅助汉高祖得天下的陈平,少年时曾在乡里庆典上主持分配切肉,因为分得很均匀,乡亲们称赞说:“善哉陈孺子当为宰相!”从吃方面来判断他将来会成为宰相,怪哉! 国学大师林语堂在分析为什么中国人对世界的动物学毫无建树的原因时,幽默地指出:中国人始终不能静下来观察一条鱼,而是一心想着鱼在口中的滋味,怎样烹饪这条鱼是最好的。中国人聚在一起就是吃。商人间生意往来要吃,政府部门办公室要吃,甚至祭祀、供奉等都少不了吃。在中国,一般见到人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这都成为国问了。

    在“民以食为天”这个农业文明的天条和文化核心的驱使下,中国历史的车轮循环往复于口腔与肛肠间,从而使得中国形成了几千年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为什么古代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我想就是因为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人们心安理得的生活态度。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文化核心,中国的哲学、宗教也始终停留在朴素阶段。自秦代开始中国就几乎没有思想家,而只有注释家了。鲁迅就曾经感慨过:“中国人作为‘人’,还没有萌芽。”味觉严重囚禁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就不难理解近代中国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了。

    食几乎成为了中国人的普遍存在方式,中国人就是通过食来完成对外部世界独特的认知,可以说,“我食,故我在”。

                                       
      三.味觉的囚禁:满汉全席

  中国的饮食文化讲究尽善尽美,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同时也特别讲究吃的礼仪,其中宫廷宴更是如此,而满汉全席更是极尽奢华,达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登峰造极的境地。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也是清皇室最高级的国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108种,分3天才能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宴前需要大量的准备,包括物质采购、赴宴者名单的拟定、座位的排定、仪式、陈设、宴会的音乐以及舞蹈等等。根据不同的场合,满汉全席可以分为六大类: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满汉全席究竟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的巅峰,还是封建主义奢华的殉葬呢?一顿饭,3000人吃3天!不是奢华是什么?盛极必衰;暴食者,必暴毙。康乾盛世首创的满汉全席,注定成为封建制度的殉葬品。清朝,我认为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自当年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而引清兵入关以来,不但连自己的民族特色都被伟大的汉族人民同化了,而且到最后退出历史舞台时也是那么的狼狈。从前一无所有,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要是努尔哈赤知道有这样的结局,他的勇武还会在中华大地上泼洒吗?我们不得而知。清朝的衰落其实从满汉全席的出现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文化评论家李波说:“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味觉的囚禁。”口腹之欲是无限的,人一旦被味觉囚禁,则会成为味觉的奴隶,成为感性的奴隶,过度相信自觉,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和科学精神。对科学对理性的无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过有时候代价不是由个人付出,而是由整个民族。

     四.味觉的囚禁:拿什么养活你,中国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于1995年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书中布朗根据中国和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资料,分析了中国未来30年至40年间的人口、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动态趋势等方面,同时分析了未来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供求情况。他得出了五条重要结论,总结起来就是:在1990年至2030年间,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中国的谷物总需求量将达到4.79亿吨至6.41亿吨,而中国的谷物产量却将减少1/5,只有2.72亿吨,从而中国出现2.07亿吨至3.69亿吨的谷物缺口,相当目前全世界谷物总出口量(2亿吨)的1至2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从而使世界粮食进入粮食短缺时代,加剧世界贫困问题,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动乱,中国的粮食危机还引发全球的生态危机。

   这本专著一经发表,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中国学术界强烈反应,被认为是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当中国学术界对布朗口诛笔伐,进行暴风骤雨式的严厉批判后,布朗惊讶了,他从来没有想到一个纯粹学术的问题会令中国人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他声明,自己是一个学者,对经济问题的预测是他的分内事,奈何忠言逆耳。事隔几年后,当事实摆在面前时,人们冷静下来了,理智地看待布朗提出的问题。一些中国学者还特地感谢布朗为他们响起警钟。

   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证明,生存越是险恶越恐怖越饥饿的物种,通常它的食欲越强,繁殖力越旺盛,以此延续种族。清代末年,中国已经有4亿多人口,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恰恰是这100多年,中国人口竟然呈现几何级别增长,人口激增了9个亿,比整个非洲的人口还多,预计到2050年达到60亿。

    究其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社会封闭,交通落后,缺少娱乐;吃饱了,喝足了,饥饿感暂时消除了,体力恢复了,味觉的快感也得到了满足,当然“饱暖思淫欲”。而且在传宗接代的正当名义下,性就比较普遍了。同时我们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以数量充质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越是落后的地区人们越是多生。父母先天素质较低,后天又缺少好的教育,这样人口的增长大大的消耗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凸显,这都使得中国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不断涌现,不说远的,就单说近来“三鹿奶粉事件”,已经能够管中窥豹,可以得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如何的严峻。中国的粮食问题,一方面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地方还处在精耕细作的状态;另一方面国人的吃喝作风,让人心寒。看看每年的公款吃喝量,看看每年喝掉的酒(那酒可都是用粮食酿出来的啊!)加上粮食安全问题的涌现,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了。

    粮食问题已经这样严峻了,再这样吃下去,中国,世界拿什么养活你?我们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再这样吃下去,将会吃跨我们的一生。

  五.味觉的囚禁:我们的出路――素食主义

    21世纪人类面对的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人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全球变暖现象加剧,资源问题严峻。

    科学家研究发现生产一磅肉,竟要花费20倍的粮食或者草来喂养动物。但是肉类的蛋白质却不易被人体吸收,人们吃下去的肉,只有10%蛋白质被吸收,其余的90%都被排泄出去了。哈佛大学的学者研究指出:只要人们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物就可以供6000万人食用。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以解救全球饥饿人口。所以从长远来说,为了可持续发展,也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全,素食主义是一条出路。

    知道吗?毕达格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牛顿、伏尔泰、梭罗、萧伯纳、富兰克林、爱迪生、甘地等人,他们都是素食主义者;当代的黛安娜王妃、奥运会独得三枚金牌的刘易斯、克林顿总统家族也是素食主义的榜样。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一个国家伟大与否、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他们对动物的方式可以判断出来。”

    我们是时候要打破蛋白质的神话了。我们之所以注重蛋白质的摄取,有些人是为了增强精力,有些人是为了增强耐力,有些人是为了强健骨骼,然而过量的蛋白质却会弄巧成拙。

    美国国家科学院认为每天摄取30克便够了,但建议可摄取56克,可是他们又认为蛋白质超量摄取会加重泌尿组织的负荷且造成疲倦。那么他们又为何建议比实际需要的高那么多呢?他们说原先还想再降低一点建议的摄取量,但接到许多公众的抗议。笑话!公众会对这个涉及个人身体健康的科研成果抗议?那些抗议是来自某些利益团体,他们为了自己的好处,不惜用尽办法促销那些高蛋白的食品,而政府为了某些利益也就提高了建议的摄取量。

   回来看看我们需要蛋白质的初衷吧:精力的产生首先来自水果、蔬菜、芽苗中的葡萄糖,其次是淀粉,再来是脂肪,最后才是蛋白质,可是大家都被唬了;高蛋白真能增强耐力吗?不能,过量的蛋白质会造成身体摄取过量的氮,反而会带来疲倦。有许多热中运动以健身的人,常常因为耐力不足.以为是缺乏蛋白质就猛补一番,殊不知他们实际上是运动过头而太累之故;高蛋白真有助于强壮骨骼吗?根本不能,相反地,过量的摄取反而会造成松骨症。在地球上,骨骼最强壮的动物,是那些草食性的。 
    其实肉食是一件甚为糟糕的事,例如蛋白质在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叫阿摩尼亚的副产品。少吃肉是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其中一个是肉类中含有甚高比例的尿酸,而尿酸就是体内细胞做工所产生的一种废物,然后由肾脏从血液里析出,并送至膀胱成为尿而排出体外。如果尿酸不能迅速且完全地从血液中排除,残余的便会蓄积在身体组织中,不久便会形成痛风和膀胱结石、肾结石。在血癌患者的血液中,可以发现较常人高很多的尿酸。我们的身体一天只能处理掉8克的尿酸,然而一块牛排中便含有14克的尿酸。另外你可知是什么原因使肉类别有味道呢?就是尿酸,少了它,肉就没啥吸引人之处了,可是它却在屠宰过的动物身上特多。难道你愿意把通常动物尿液里的东西,放在自己的身体里吗?
  还有一点,肉类中容易滋生肉毒杆菌。动物在活着时,体内结肠的渗析作用能阻止肉毒杆菌侵入组织内。当动物一死,渗析作用就停止了,此时肉毒杆菌便成群地穿过结肠肠壁,进入肌肉里,造成肌肉的软化。这也就是为何肉类放置越久就越软的原因,全都是肉毒杆菌的作祟。
  另外有些专家对肉类中的细菌有这样的结论:“肉类中的细菌跟粪便中的细菌没有两样,甚至于比刚排出的粪便还多。当动物在被屠宰时,它的肉便被这类细菌感染,并且随着储藏的时间越长,繁衍越多。”
   如果你一定要吃,最好做到下列两点:第一、这些肉是来自天然放牧的动物;第二、大大地削减肉类的摄取,为自己重新制定每日最大的食肉量。

    不管怎样,我们是时候需要打破蛋白质的神话,素食主义是我们的一条出路;及早摆脱味觉的囚禁,以获取心灵的自由。否则,“吃跨你的一生”不是耸人听闻。
参考文献:

①激发无限的潜能.安东尼·罗宾斯【M】北京,新华出版社

②吃跨中国.李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③牛奶·谎言与内容.蒂埃里.苏卡【M】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