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对书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更是对拥有很多书,最好是很多好书的人充满了羡慕和好感。
小时候,爸爸会一个月至少去一次县城,去之前,我总会说:“爸爸,给我买书,好吗?我要哪种哪种书……”而爸爸却不是一个爱书的人。也许有一点是需要顾及的:家里不是很富裕。虽然要是爸爸爱书,也懂得珍惜女儿对书的兴趣,一个月买几本书也不会是很大的问题。但爸爸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去借来读就可以了嘛,买的书看了就放在那里没有用处了,多浪费。”小镇上没有图书馆,学校里一个小小的图书室,小得你无法想象。我有个同学订了作文书,我好羡慕,每期都去借来看,也好羡慕她有那样的爸妈,他们主动为他订书!多么幸福……当时我的确是这样想的。后来我也去邮局订了期刊。
我的妈妈小学毕业,爸爸高中毕业,又在从事所谓的办公室工作,说来是比妈妈多些文化的,而妈妈才是“宠爱”我读书的人,也许正是因为她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妈妈甚至多次梦见有人请自己去做老师,而自己无能为力。非常使我们母女一起伤感。)镇上偶尔会有人卖书,那种黑白插图的小人书(现在已属收藏书系)、作文书、 童话书、故事书和其他大人看的书。所以我的选择范围是相当小的。而我那时会非常兴奋,拖着本来要看店的妈妈陪我去,她一点都不会吝啬为我买,甚至我当时觉得:妈妈多好啊!
记得《红楼梦》是在一个老师那里借的,他是一个年轻的我当时很崇拜的老师,一个单身的小老师,仅有的一间屋子却有一个大大的书架,里面装满了书,但不知道为什么都很旧,后来还懂得那些书好像是盗版,而且是他更窘迫的学生时代的收藏。可惜他不久就调往县城。偏僻的地方,总是留不住人的……
后来我在市里读高中,弟弟读小学。 我总是不停地想给他培养读书的兴趣,但好像不太奏效,精心选买给他的书,他也读了,但从来不会主动对我说:“姐姐,下次给我带什么书吧。”
现在想来,我那时的确特别爱书,有一种抓到书就读的习惯和热情。可我能读的太少,好的书更少,或者有人拥有,我却没有借到,也不知道什么书是好书。只记得隔壁叔叔的杂志,无论过期的,新到的,我都去借。对门男老师曾经借给我他一年的《诗刊》,可惜我那时没有读懂。一个爷爷旧旧的书柜里旧旧的书也是我喜欢光顾的地方。
如今,我仍然爱书,却不敢大声宣称。因为一个爱书之人,怎会对书,对好书知之甚少?难道是对书的热爱在某一最重要的阶段没有得到好的发展至此结果?而且现在的我,总是有各种借口。难得抽出时间,去耐心地读好的书籍。不过开心的是,我“附庸风雅”的兴趣还在。难得的某些时候,阅读的幸福还在。
书的妙处,我还需要更加用心体会。我还需要学习,学习去粗取精,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这条路非常的长,一生的时间都不知道够与否。但我相信,有书的人生,是有味的人生,这样的精神指导,使你对生活永远充满感悟与热爱。
书自此,我已得到内心的提醒:你该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