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置身于静谧的一隅,在挤满花蕾的树下,我或许更应该拿着一本韵味隽永的散文诗集细细品读,可我却捧着一本连名字都会给人冲击的书——《丑陋的中国人》,出自中国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笔下。
任犀利的文字在我眼前流转,我时而皱眉,时而脸红,时而莞尔一笑,时而哭笑不得。读罢此书,心中更是波澜起伏。要知道,这本批判色彩浓厚的杂文集,2004年以前,在中国大陆还是禁书。随着中国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我们不用雪夜闭门读“禁书”了。
字里行间,我读出了鲁迅般的犀利文风;纵观全书,我也读出了淡淡的黑色幽默。对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柏杨先生一针见血,一字一句皆血泪所铸。如果不是出于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如果不是希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能更加强大,他也不会冒着受尽千夫所指万人讥讽的痛苦,勇敢地指出中华民族的阴暗面。如果他是别人所说的“崇洋媚外”,那么他何必受此口诛笔伐的心理创伤!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喜欢这本书,读后也有我自己的收获,至少我知道了,无论是我们个体还是整个国家,学会反省比一味回避反驳要明智得多。丑陋的中国人也能反省出美丽。
我皱着眉头,为书中所写的现实存在的丑恶痛心疾首。中华民族虽然源远流长,我们在看到灿烂的正面文化时,也应该审视那些被人们遗忘在角落的民族劣根性。我们的文化虽然繁荣,但是那些丑恶面也让人叹为观止!正如柏杨先生揭露的中国人的脏乱、中国人的“嗓门大”、中国人不懂得团结只懂得“窝里斗”等等这些社会现象。中国人脏吗?我只记得曾在一处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广告牌下见到苍蝇欢舞的垃圾堆;中国人吵吗?当你见到图书馆里如同辩论赛一般的慷慨陈词时,便会觉得柏杨先生所描写的在理;中国人所谓的耳语在外国人耳中跟吵架别无二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吗?柏杨先生写到: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就变成虫。可是日本人却相反。或者说,国民素质这么抽象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著提高,问题是似乎很多人都不觉得不妥。正如放学时我们经过中环路时,只要是集体闯红灯,就不会有谁觉得你错了。在这种情况,好像中国人就不是一盘散沙了,可惜我们还是错了。
我脸红,我思考,我反省。我对《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排队国》仍记忆犹新。现在排队搭公交确实费劲,大学城的381线就从未见人排队。当车似天使般降临时,众人就好像追星族群起而攻之。还有,“中国人际之间的关系,向来不流行这一套,而且恰恰相反,对乐于助人的人,一律花枝招展地称之为好事之徒 ”。柏杨先生口中的“这一套”正是乐于助人!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悦悦”事件,社会的冷漠被赤裸裸地暴露。但后来,也许你就会发现,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一味谴责那十八个冷漠路人实在不公平。不过,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从自身做起,谈何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反对随地吐痰,只是反对别人吐,我自己却可以想怎么吐就怎么吐”,柏杨先生写的这句,正是中国人“只有我例外”的歪曲想法。读到这里时,我立刻脸红,我不否认我做过很多类似的事。当我似正人君子叫朋友努力学习时,自己却不知道在干嘛,可是我的确会觉得自己形象高大了许多。
想想现在的社会,其实也有一些正能量会让柏老露出微笑。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凝聚力;“托举哥”,还有“最美老师”“最美护士”等等的“最美”一族,他们用他们的行动为丑陋的中国人整容。一时半刻要让中国社会改头换面当然不切实际,但是只要有信心,慢慢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定会“美丽”起来。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这就是柏杨先生着重渲染,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酱缸文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浸泡在其中,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在代代恶性循环——连谢谢都不会说、连对不起都不会讲、连笑容都不懂流露!这怎不会让我们羞愧,我们怎么不应该好好自省!
柏老已逝,但是这本《丑陋的中国人》,是他用不同于常人的视角诠释他的爱国心切的载体,有一种镂刻心扉的愤慨和“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他试图激励中国人,让中国人反省,让中国精神文明真正富强。言语虽无情,但字字珠玑,入木三分。要让中国式的酱缸变得清澈透明,我们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学会反省,理性地为自己评价。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不能把责任感束之高阁。柏杨先生希望“能产生思考的下一代,能有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我们的酱缸变淡变薄,甚至变成一潭清水一片汪洋”。所以我要说,对于中华民族,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我想到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我想说,中国梦,有你有我,理性反省出光芒,照亮丑陋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值得一读!读中国,读社会,读自己,读人生。在文字中反省出美丽人生,反省出美丽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