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送别

文字:吴澄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7-31 点击数: 分享至: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灞桥折柳赠别,南浦骊歌相送。古人因交通不便,送君一别,便可能至此终生无法相见。对他们来说,每一次的送别,最好多挽留一句,多看一眼,因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见的机会,

  易水岸边,送别荆轲。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渭城朝雨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万般不舍,皆在酒水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边,“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汪伦踏歌送行之情,桃花潭水三千尺比不及。

  送别之情,古人有之,今人亦有。

  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送别孩子时,总是各种不放心,“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朱自清望着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所含的晶莹的泪光,又何尝不是送别之情。

 父母子女间不免送别。昔日游子临别,母亲灯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虽通讯交通处处发达,父母子女免了之苦,但当孩子远行时,那送别之情仍难割难舍。龙应台的一段话读来颇为心酸,道尽送别子女时,作为一个母亲的内心独白,“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朋友同学间也少不了送别之礼。同行几载,终究要在下个路口分道扬镳,挥手致别,各奔东西。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分开的日子终有一天来临。看待送别之情,我更愿有梁实秋所言的那份心情,“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