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的《平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从苏北平原一个不起眼的村庄——王家庄开始。主人公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王家庄。沉重得近乎残酷的农活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但端方天生是个不服输的人,通过自虐式的劳作,他获得了乡亲们的喝彩。但青春期特有的骚动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消减,在收获的季节,端方找到了他的爱情,地主的女儿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三丫的出身使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轰轰烈烈的爱情之火很快被形形色色的闲言碎语浇灭了。三丫选择了死亡。被爱情抛弃的端方变成了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独狼,他在1976年的平原上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知青出身的大队女支书吴蔓玲是一个几乎已没有性别意识的“政治动物”,但是端方身上独特的男人气息,却激发起了她内心蛰伏已久的女性情愫,但是此时的端方早已对爱情心如死灰,他只想利用吴蔓玲的权力达到参军从而离开王家庄的目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但很快,端方的计划不出意料地破产了。稻子终于收割完了,端方还是那个端方,但吴蔓玲却再也不是那个吴蔓玲了……
在这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中,我看到了这片平原、这个时代熔铸在他们血肉中的特质。
端方,故事中最主要的男性角色。重组家庭中成长的他似乎不善言辞,但又因为特殊的身世获得了当时难得的高中学习机会。也正因为他在县城的高中生活,激发了他内心关于“远方”的渴望。在王家庄里,他的追求与想法却成为了他与这里的人们格格不入的原因。他的志向给予了他不同于其他人的头脑,而这种头脑,在王家庄只会草草被“聪明”一概而论,充其量也只能成为端方在这里当一个“头儿”的资本。在一个交通通讯尚未发达、思想束缚如此之高的年代,端方注定找不到知音。人们尚且觉得自己日夜念叨的伟人是遥不可及的,就更别提自己亲自走出去了。在王家庄,端方也只能成为一匹独狼,他注定是孤独的,他找不到任何的情感与想法的迸发口。当“混世魔王”的当军建议进到端方耳中,这便成为了上天给予端方的救命稻草,就此一根。他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抓牢它。当然,这也是压垮端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参军机会灰飞烟灭之时,便是端方绝望之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片荒原,端方始终没能走出去。
三丫,一个本该幸福却受尽苦难的女孩子。她和母亲因为地主的阶级成分在王家庄遭尽白眼。和端方的美好邂逅也因此而变成了悲剧的开始。她渴望自主的爱情,但却囿于家长之命。她企图抓牢自己的爱情,并不惜为此付出身体的代价,但依旧徒然,反对声愈加膨胀。“言论是可以杀人的刀”,纵使三丫奋不顾身地争取,却依旧仅剩绝望。当然,在我看来,端方和三丫的爱情早就注定了以悲剧收尾。抛开三丫的家庭成分不谈,单从二人出发,他们之间也是不合适的。端方对于爱情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简单的占有,他对三丫的爱也是萌发在他骚动的需求之上。他却粗暴地把这种情感称之为爱。三丫对端方的感情,多多少少有自己对阶级成见的摆脱,她想证明自己即使承受着阶级的批斗,也能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被忽视的价值。种种如此,这片荒原,三丫始终没能走出去。
吴蔓玲,一个在那个年代赢尽无数风光的人物。却丢失了自己作为女性、作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的资格。她愿意为了政治前途抹尽棱角,抹尽身上任何一处稍显不同的地方。但是,谁都知道,这种一味的盲从只会是悲剧的伏笔,一个完全被同化,标准化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的欲望也并非想抹杀就可以抹杀的。端方的出现,彻底引爆了吴蔓玲这些不符合客观的行为留下的恶果。书中那段描写吴蔓玲欲望与人性觉醒的话,“她看着镜中的自己,才忽而惊醒,自己也是一个女人,只不过这些年一直在麻痹自己……”觉醒也并未能解救她,也只能走向更深的绝望。这或许就是那个年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吧。政治是她的优势,也是她致命的弱点。“混世魔王”便是看穿了她的弱点,才会大胆地做出无耻之举。吴蔓玲不能反抗,反抗就意味着她之前所有付出都付诸东流,而不反抗又意味着她的未来付诸东流。而这一切的挣扎,正不是源自她未泯的欲望吗?这真的太耐人寻味了。当她最后选择将参军名额给“混世魔王”,这片荒原,她也注定走不出来。
书中的女性角色,不管是三丫和吴蔓玲,都遭受着周围对女性的流言与不公。三丫一个长得不赖的女孩子,却因为家庭缘故被白眼,后来更因为与端方的关系而被风言风语,最后母亲更是说出了“只要嫁出去,丈夫能够正常生娃,不管是瞎子还是瘸子都可以”。三丫因为要逃婚才制造自杀假象,最后真的为此毙命。而吴蔓玲,因为想要获得女性难以获得的地位,要付出比男性更大的代价来改造自己,牺牲自己作为女性的个性特征。在她身上,只看到了那个时代男性至上的价值观,以男性的标准衡量,而并未看到女性的独特价值。三丫为了获得相对公平的对待,唯一出路也只能依赖男性依赖婚姻。从中也能看到那个时代匮乏的女性价值。
毕飞宇在小说中呈现了乡村生活美好的一面:金秋时节麦黄灿烂,田间地头的自由狂欢,青年人对于理想、爱情的热切追求。同时,他也毫不忌讳的描绘出阴暗的一面:由于空间闭塞造成的蒙昧,由于流言、误解、性格差异等造成的种种悲剧。《平原》中的故事让人含泪而笑,又叫人在不忍猝读的同时无法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