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二十二》之前,我对“慰安妇”的了解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上。对于给她们造成伤害的日本侵略者:痛恨。对于“慰安妇”受害者:同情。当知道这个数字从“三十二”变成“二十二”,变成“九”,再到今天的“八”,深深感到痛心甚至还有紧张,因为害怕当数字变成“零”后,这件事情会永远尘封,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公道。但在观影之后,我突然觉得这个数字的倒计时,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人老去了,人死去了。我也开始重新思考,想得到公道的究竟是她们,还是我们。她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画面从丧礼开始,也由丧礼结束,有的出现在画面上的老人,如今已不在人世,那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她们活在2014年,2015年,2016年,甚至是2017年的几个月前,但现在已是天人之隔,她们带走了多少伤痛,多少故事,已无人知晓。
影片中旁观者的陈述,加深了我对她们的了解。韩国摄影师说:“我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她们。”他们帮助奶奶盖起了房子,用相机记录下来她们现在的生活。奶奶面对相机,充满了好奇。一个女孩去探望在海南独自生活的阿婆,但得知阿婆已经离世,听着阿姨回忆阿婆去世时的情景,忍不住哭泣,“她就躺着,不想起来了,躺着躺着,就走了”。女孩还说,阿婆对她很好,让她想起自己的外婆和奶奶,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女孩是个日本留学生。一个奶奶的媳妇说,她的婆婆性子直,有什么说什么,但心地十分善良。
将弃婴拾回当作自己孩子照顾的阿婆谈起自身的经历,更是给我深刻的触动:“他们说她是日本人,我不管她是什么人,她对我好,我也对她好”。日本女孩把80岁日本军官的照片给奶奶看,奶奶不是愤怒,没有悲痛,而是开着玩笑说:“日本人老了,都没有胡子了。”还有一个坐在炕上的阿婆,在谈起对自己不离不弃的丈夫时,泣不成声。一个走路不方便的阿婆,住在一个破烂的屋子里,说自己的儿女孙子都成家了,自己也不用干什么事,过得挺开心的。
仇恨,并没有占据她们心灵,“过去的总要过去”,那些她们接受到的爱——来自国家,来自家人,来自关注“慰安妇”问题的人——才是她们记忆的主角。她们关心的,是现在的生活。
阿婆们需要的,真的是日本政府的道歉吗?伤害在80年前已经造成,到了今时今日,任何举措也无法弥补,时间会淡化她们伤痛的回忆,爱与善意会让她们更热爱今天的生活。
她们要的是平安的生活。
那我们的反思呢?
“慰安妇”是一场由恶引起的悲剧,它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当年被当作“慰安妇”的女孩,还有她们的家人,以及那些中日混血、备受歧视的孩子。我们不应该把她们当成特殊的人,带着怜悯或有色的眼镜去看待她们;我们也应该把她们当作特殊的人,因为她们身上是战争留下的伤痕,是恶的后果。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不了解,或者想要隐瞒这段历史,他们之中有正义的人,而且绝不在少数。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乃至全世界,都会记住这段经历,然而我们要记住的不是仇恨,而是教训,恶的教训。
到了最后,我对阿婆们剩下的,是满满的敬意。她们选择了活下来,她们愿意出现在镜头面前,她们可以放下仇恨,继续对世界报以善意。在她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我浮现的却是她们曾经青春的面孔,在最美好的年华遭遇最大的打击,却挺到了现在,那是一股怎么样的力量。
当大雪覆盖在土堆上,当大雪融化,一切又变成绿色,当背景的钢琴声响起,影片结束了,我对于历史的思考,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