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名师访谈】创新方法:让教学“活”起来

文字:高仕娇 曾家祺 陈泳霖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杨欣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为鼓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追求卓越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惠妍卓越教学奖”的评选工作,蒋盛益、付桂芳、李冬兰、冯光武、何元贵、郭桂杭、黄浩、罗奕原、魏慧斌、刘亮星等10名教师被授予2019年“惠妍卓越教学奖”荣誉称号。

三尺讲台育桃李,金秋九月结硕果。在2020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本网特别策划“名师访谈”专题报道,分四篇章报道10位“惠妍卓越教学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通过质朴的笔触,记录他们的教育人生,传递他们的爱与智慧、责任与荣光,致敬他们的教育情怀,并对学校里每一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期名师访谈走进蒋盛益、黄浩和魏慧斌三位教师,感受他们在教学方法中的创新成效。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深挖学生兴趣、深入课堂互动、深化情景教学,让课堂教学真正“燃”起来、“转”起来、“动”起来。


蒋盛益:让数据挖掘“燃”起来

蒋盛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36年,广东省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学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主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2项和校级项目多项、出版教材3部。牵头组建的“数据挖掘实验室”学生创新团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4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

蒋盛益

为更好地引导本科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充分点燃学生学习热情,2006年,蒋盛益在本科生中创立“数据挖掘兴趣小组”,打造“兴趣培养——项目实训——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近年来,该小组致力于体现广外特色的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并与多语种相融合,“数据兴趣挖掘小组”已升级为“数据挖掘实验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广外学子参与到数据挖掘的研究式学习中来。其中有一名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加入到实验室后表示,“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与网媒的数据可视化、舆情分析方面有很大的关联,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很大,参与到其中收获很多”。10年来,该实验室成员在学术竞赛、项目申报、论文发表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在数据挖掘课堂上,蒋盛益创新推动案例教学与项目驱动的模式,有效燃放学生的学习兴趣。“以2-4个学生自由组合为一组,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实际生活问题入手并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将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挖掘研究价值”,蒋盛益结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30余年的经验分享道,“通过项目组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激发自身的创造性,这既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蒋盛益将科研成果、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用更贴近学生、更易被理解的学术故事来阐述数据挖掘相关理论,极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帮助有研究兴趣的学生深化理解、拓展思维。


黄浩:让会计审计“转”起来

黄浩,会计学院副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22年,注重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效果良好,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8次。近5年主持及参与省级教研项目5项、主持在线开放课程1项、指导学生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奖6项。

黄浩

黄浩多年深耕会计审计课程教研,致力于教学创新,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线上重知识点讲授,线下重活动促能力培养”新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准确定位新型“教与学”,结合信息技术重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学设计、活动设计和考核要求等各方面体现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特征,实现课堂翻转、教学相长的效果。

“对学生的定位,是要提升他们的思辨和数理分析等能力,从而塑造复合型人才”,黄浩说。针对这一定位,综合考虑我校学生的自学和逻辑分析能力,再结合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黄浩充分利用信息数据资源,借助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制作视频、动画、情景案例等多样化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课前线上视频预习,课堂运用特色案例讲解和角色扮演授课的教学新模式,让会计审计课堂真正“转动起来”。

“要把时间用到刀刃上”,黄浩谈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磅礴的教学内容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对此,黄浩创新教学方式,运用“五星评分法”,区分会计审计知识难易等级,线上线下翻转教学,从“满堂灌”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引导和交流。黄浩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课程题库,注重形成性评价,实现“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转变。

黄浩谈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双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成长。“能力是终身受用的”,黄浩感慨道,翻转课堂教学创新,是希望以学生接受的方式令同学们能在此过程中产生触动,形成想法,变成行为,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魏慧斌:让古代汉语“动”起来

魏慧斌,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16年,连续5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奖。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参与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1项;牵头建设实践教学基地4个,其中2个分别获评省级、校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主、参编教材各1部,发表教研论文4篇。

魏慧斌

“知识要碎片化、要抓住学生的眼球、要充分挖掘古文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慧斌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道。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学生们常常可以看见他手舞足蹈,用肢体动作来辅助展现汉字的起源,并在黑板上画图一步步演绎汉字的理据。“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将手掌拍在黑板上留下手印,用粉笔稍加修改,便变成了一个熊掌式的图案,“逐”字变成两个脚印追赶着一只小猪的形象”,一位汉教2017级的学生饶有兴致地回忆道。此外,魏慧斌在讲授古汉语的音韵特点时,更是借助潮汕话、粤语、客家话等学生熟悉的母语方言进行举例,在他娓娓道来地情景式教学中,课本中抽象的叙述瞬间显得生动活泼了。

在课堂教学中,魏慧斌更喜欢走下讲台,采用TPR全身反应、巡游式、师生互动、精讲多练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将古诗平仄的理论切实运用到创作当中,全班同学当堂联句作诗便是魏慧斌的保留节目。十余年来,魏慧斌已收集学生古诗习作1000余首,并加以精心修改和点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古文写作能力。

虽然魏慧斌讲授的是文科类课程,但是他却笑称自己是一名“理科生”。他利用熟悉信息技术的特长开发制作教学软件,让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联动。因为课后学生们的作业量大,一些错误也具有集体性,他便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专长,编写了一套格律检验程序供学生写完古诗后自动纠错。今年网课期间,他新开发了一套文言文标点断句作业自动评改登分程序,通过这套程序,他的作业批改效率更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