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6日下午,著名教授论坛第七十七讲在北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鸣锣开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为广外学生深入阐发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精髓。出席讲座的有副校长方凡泉,人事处副处长谢文新,英文学院党委书记何洪亮。本场讲座由人事处主办,英文学院承办。讲座开始之前,副校长方凡泉向陆扬赠送礼物。
方凡泉向陆扬赠送纪念品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沿着德里达的哲思之路,陆扬教授为大家深入诠释了“解构主义”及其对立面——“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相关论题。
开场设问:“中国有哲学吗?”
“中国有哲学吗?”陆扬以此问来开场。2001年德里达访华时曾对几位中国本土学者说到过“中国古代没有哲学”。陆扬阐释德里达的逻辑说,西方哲学根子在于本体论的传统,穷究逻各斯;而中国思想传统则是“他者”(the other),“哲学”是一个古希腊词语,含义为“爱智慧”,其主要内容是“本体论”,是从柏拉图而开始的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因而德里达这与古代中国的文化是无关的。但陆扬指出,实际上,今天中国的文化已经与时俱进,与西方文化互相交织,因此中国文化一样离不开解构主义的参与。
陆扬开场设问
德里达也对中国文字具有浓厚兴趣,他标举出“文字学”(grammatology)概念,指一门关于“字符”(gramme)的“科学”(logie),它将是一门关于科学可能性的科学。
卢梭与“补充”
陆扬告诉听众,根据德里达发现,充斥卢梭文本中的逻辑,是种“补充”的逻辑。 “补充”是卢梭的原话。故“在场”为自然而然的存在,“补充”为险象环生的后来的追补。如文字是对言语的“补充”,文化是对自然的补充。
在讲述“补充”对卢梭的意义时,陆扬指出,德里达引用了《忏悔录》中卢梭为华伦夫人的依恋一段,充分说明,不光是不在场,在场亦尤感不足,需要求诸补充。所以,补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在场本身的一种先天不足。
“故德里达总结,补充,它什么也不是,既不是一种在场,又不是一种缺场,既不是某种物质,又不是人的某种本质。他也是这样描述différance的。”陆扬如是说。
唯独解构自身不能解构
“解构”一词每每被人视为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代名词,而据陆扬介绍,德里达的解释是:“解构”并不是一个否定性的贬义词,解构就是把现成的、既定的结构解开,就是质疑、分析和批判。晚年的德里达,解构的术语和理路依旧,旨趣已大有不同,其后期著作一再标举公正或曰正义(justice)。公正不需要修正,因为它是绝对的。故解构就是公正,一切都可以解构,唯独解构自身不能解构,因为它就是公正自身。陆扬指出,这分明是在肯定“真理”,承认真理的永恒性,也就是说,晚年的德里达“肯定了从前所挑战的东西,而否定了从前所坚持的东西”,其后期思想趋于保守。
陆扬介绍,在大师辈出的‘巴黎高师’,德里达甚至没有取得教授职称,他自己解释自己是“奢侈的边缘人”。离开巴黎高师后不久,德里达的思想就出现了如上的重大转折。陆扬在讲座中感慨:当年解构传统不遗余力的德里达,是不是晚年自己陷入了他曾经不齿的乌托邦?
无视女性的“友谊政治学”
德里达坚持认为,友谊在公正,甚至民主的定义中,扮演至为重要的角色。此即为“友谊政治学”(Politics of Friendship)。德里达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朋友人数必不可多。如亚里士多德言:朋友人数一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这少数人之间的友谊,即男人之间那一种志同道合的友谊,事实上成为西方两千多年政治学的自然基础。
故《友谊政治学》,便是追踪友谊与政治之间的悖论线索,找出一个古希腊以降的主导模式,就其一些恒久特征(一言以蔽之,兄弟情谊),来展开分析。
友谊政治学的灵魂就是 “博爱”(fraternity),陆扬用一句中国古话“四海之内皆兄弟”来帮助大家进行理解。这个兄弟义气或者说博爱,有许多文化和历史渊源——它来自古希腊,也来自基督教。
听众积极提问
陆扬指出,德里达非常强调这种“友谊”,或曰“博爱”,仅限于男人之间的情义,他排斥男女间情意,也排斥女人之间的情意。这种“情意”意味着家庭,意味着父子、兄弟的血缘关系,与之比较起来,姊妹关系不足一道。故国家、主权、领土,一切都是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 )的概念。这个概念谱系是为西方友谊政治学的主导线索所在。
附
演讲人简介:
陆扬,1953年生于上海,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曾在美国Augustana College和法国巴黎高师做访问学者。
陆扬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文论》、《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后现代的文本阐释》、《文化研究导论》(合著)、《死亡美学》、《德里达的幽灵》等。译著主要有《论解构》、《呼啸山庄》、《重构美学》(合译)、《第三空间》(合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