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2日下午,羊城晚报社科教部主任孙璇做客南国商学院新闻讲堂,在教学楼C302室为该学院学生记者讲授了重大新闻采访的战略战术。他结合自己参与的重大采访,以自己采写的优秀作品为例,详细而生动地讲述了如何用“歪脑筋”做好重大新闻采访。
当战士:做好作战的准备
“我把自己当成一个战士,一天24小时做好作战的准备。”孙璇回忆自己在1988年参与长江抗洪40余天的采访经历,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他在途中救助了湖北的堤上姐妹,护送一个生病的老人回家,又与灾区的人们共享烟草的故事。

羊晚记者说采访 (图/何万钧)
“我用感情的交换赢得了更多的采访条件。情感很重要,坦诚相待更重要。”孙璇又和同学们讲述了他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采访中,与非典患者面对面进行采访时的情景。他认为,参与重大采访,必然肩负责重大使命,不要考虑个人立功、文章受奖。作为新闻记者,进入非典病房,是一个记者的天职。
讲战术:敏锐眼光挖新闻
一篇“捡”来的报道《好心人兴奋赶路追看“飞天”》的新闻挖掘来源让在场的学生记者无不钦服,且受益匪浅。

孙璇在回答学生记者的问题 (图/陈又新)
孙璇讲到,当时,他接到关于“神州五号”的跟踪采访任务。在前往现场的特快列车上,大多也是记者。半路上车的一对夫妇,给车上增添不少生气,记者们开始围着这一夫妇闲聊起来。闲聊中,孙璇发现没有人知道这一对夫妇是应邀观摩“神五”上天的,他以一种采访的形式在进行这一场“闲聊”。新闻工作者特有敏锐洞察力告诉他,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点。“闲聊”在半夜12时结束。这时,别人开始进入梦乡,而他却开始打腹稿,准备撰写稿件。《好心人兴奋赶路追看“飞天”》 当天早上就上了《羊城晚报》的头条。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作为一个记者,要随时怀着捕捉新闻的心态。而要挖掘好新闻,脑子要“歪”,思维就要灵活,想旁人未想。”孙璇强调说。
做新闻:体力与脑力的结合
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气氛热烈。面对在场同学准备的问题,孙璇解答详尽到位,会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同学们认真听讲 (图/何万钧)
在谈到对大学生新闻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时,孙璇表示,做一名敬业的记者是十分辛苦的。但学新闻,做新闻,是十分锻炼人的能力的,它需要的是体力与脑力的相结合。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个“好中选优”的过程,新闻行业是服务读者的,有时候稿子会遭到“枪毙”,但这背后也是一种锻炼。同时,他认为有新闻思维的人,在哪个行业,去哪个单位,都是十分受欢迎的。
最后,他建议学生记者要积累知识,要勤奋、善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眼光、方法方面可以适当地“歪”一点。
据悉,“新闻讲堂”是由南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场。该讲坛的开办,为校内学生记者及广大新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