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1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焕珍应邀到我校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精彩讲座。在整场讲座中,冯焕珍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地对佛教的形成过程进行介绍,对佛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作出分析。
佛教乃求觉悟的教育
冯焕珍指出,佛教的创始人名为佛陀,意为“觉悟”。因此佛教的核心是求智慧、求觉悟,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繁杂的宗教仪式或者愚昧无知的迷信活动。通过介绍佛陀从王子变成佛陀的过程,冯焕珍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欲望太多,自身被欲望主宰了;相反,人如果能认清欲望的本质,超越欲望、主宰欲望,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觉悟和智慧。

冯焕珍分享佛家智慧
冯焕珍表示,佛家修行严格,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讲究。例如,“佛陀圆寂时是右胁而卧,”即靠着右脸颊卧着,称为“吉祥卧”;“左侧身卧”是“病态卧”,而“平躺”是“尸卧”,只有“右侧身卧”才有利于成佛,也有利于健康。冯焕珍的风趣讲解惹起了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
大乘佛教乃普度众生之教
在介绍到佛教的演变史时,冯焕珍把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他指出,部派佛教以成罗汉为最高目的,而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目的。尤为重要的一点是,部派佛教以解除自己的烦恼为主,而大乘佛教则以救济一切众生为主,也就是帮他人解除烦恼,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佛教乃行于道教之上
尽管佛教与道教都源于东方社会,两者的追求却截然不同。中国的道教宣扬修道延寿,还企图通过炼丹药以求得长生不老,这使得很多人趋之若鹜、锲而不舍地追求长生不老,结果却是中毒而死。
“佛教认为长生不老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佛陀也认为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是无智慧的表现。”冯焕珍表示,面对变化无常的万物,佛教主张人们看透心中的一切欲望,断除所有因欲望产生的烦恼,不让自己的感情出现喜怒哀乐的起伏,这样才能解除人生的痛苦。

全场座无虚席
东方文化乃和平之本
源于佛教、道家、儒家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思维把人与世界合为一体,而在西方的思维里,世界仅仅是世界,人是不在其中的。尽管两种思维各具千秋,但西方思维里诸如贪婪、暴力等糟粕往往给世界带来灾难。冯焕珍呼吁大家应当大力弘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本的东方文化,并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定。
在讲座最后,冯焕珍还特别对王维与道济禅师的禅理诗代表作进行了深入精辟的分析,让在场的师生享受了一场禅理盛宴。他指出,道济禅师的禅理诗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略的文化宝藏,也是达到最高境界的禅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