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一直以来,涉外院校的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衣着光鲜,打扮入时,发式新潮,脚上穿的是外国的名牌运动鞋,嘴里哼的是欧美日韩的流行歌;他们有着一口流利的口语并有很多的机会与外国人接触。他们是未来的外企白领,有机会公费去外国深造,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更是时代的弄潮儿,总是紧紧跟随着西方文化的脚步,时刻站在潮流的顶端。于是,根据上述“想象”推论,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涉外院校的学生们很容易被平时所接触到的西方文化理念及其价值观所影响,纷纷成为“文化混血儿”,甚至是“假洋鬼子”。但实际上,外语院校的学生真的像人们想的那样,盲目崇洋,妄自菲薄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自己是怎样说的吧。
“海归派”:师夷长技以强国
张师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7届英语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在校四年成绩优良,因而毕业后得以被学校推荐到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今年取得学位后得到了一个留英实习的机会,对众多海外学子而言,这不仅仅是对个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个能够在英国定居的绝佳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张师兄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毕业后返回他的家乡上海工作,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成为“海归派”的呢?是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对家人的思念,还是……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张师兄。
张师兄认为自己作出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因为不愿意和家人分开,更多是为了实现当初出国的理想——“师夷长技以强国”。
像张师兄这样的回流人才在目前来看虽谈不上人数众多,却也在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中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他们大都在校成绩优良,被学校推荐到海外继续深造;在海外的时间里,他们利用国外较先进的教学硬件和教育体制,掌握了很多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有利的技能和知识,归国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其实,在涉外型院校里,这样的人才比比皆是。一方面,他们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一样过硬,为出国深造提供了其他院校学生不能比拟的优势,更为将来回国效力奠定了知识技能的基础。
中外思潮撞击:批判地继承
Jhonson是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平时学习之余喜欢听欧美摇滚乐,对中国流行音乐却不屑一听。他认为国内的流行音乐总是围绕着爱情,而欧美音乐涉及的主题则广泛和深刻得多,更多地关注了人性、文明和社会问题。在涉外型院校,像Jhonson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由于他们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较多,因此一些人就主观地臆断他们受外来思想文化影响较深,根本不爱国,连“月亮都是外国的圆”。
但令人庆幸的是,他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基本上都能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客观地说,欧美音乐也有很多不足取的地方,比如宣扬暴力色情、鼓吹强权主义。”Jhonson的这段话也许能让我们意识到,他们崇洋但绝不媚外,他们不爱听国内音乐绝不代表他们轻视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因为国内的流行音乐水平和氛围目前还不及欧美国家,同理,其他方面也会存在同样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崇洋”,才会使我们认识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会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才会让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建设事业中。而对于外来文化中夹杂着的一些腐蚀剂,我们应该采取客观的批判继承的态度,坚决抵制对国家不利的因素。
弄潮儿:请站稳脚跟
从上述的例子不难发现,在涉外院校就读的学生们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盲目崇洋,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为他们在涉外类院校就读,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使得他们能够用更清晰的眼光去看待文化和实力差异,从而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外语优势,报效国家。但不能否认,当中也不乏有一些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外文化撞击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很可惜地被浪潮所卷走。所以,现在在读的大学生,时代的弄潮儿,必须站稳脚跟,坚定立场,在不远的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校园网新闻社 郭霏 黄亭亭)